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五大天王死的死,走的走,偌大的天京城裏就只有天王洪秀全坐鎮了。
然而,洪秀全歷來都是全民精神領袖,不參與軍政管理,且此時的太平天國已經元氣大傷,正需要人才補充。
陳玉成和李秀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洪秀全封為“英王”和“忠王”的。
説起來,陳玉成和李秀成二人都是廣西藤縣大黎裏西岸村人。
據《李秀成自述》中記載:“至陳玉成在家,與其至好,上下屋之不遠,舊日深交,來在天朝,格宜深友。”
可見陳玉成和李秀成的關係既是同鄉,又是同僚,因此兩人關係親厚更與別人不同。
不光如此,在多次與清軍交戰中,陳玉成和李秀成互相配合,打了不少漂亮仗,因此他二人又被稱為太平天國後期名將雙子星。
然而,陳玉成死戰時,李秀成卻袖手旁觀,最終導致陳玉成兵敗身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英王陳玉成劇照)
先説陳玉成。
陳玉成本名陳丕成,早在年幼時便父母雙亡,和叔父陳承瑢相依為命。
後跟隨陳承瑢加入洪秀全創建的“拜上帝會”,並於1951年參加了金田起義。
當時來投洪秀全的信眾,大多都是一家老小。所以洪秀全為了便於管理,便將隊伍分為“男營”,“女營”和“童子軍”。
陳丕成15歲,還未成年,於是被編入童子軍中。
不過,陳丕成有勇有謀,在童子軍中表現非凡,因此很快就做了童子軍首領。
太平天國建立後,陳丕成的叔父陳承瑢因功累遷至天官正丞相。
陳丕成在陳承瑢的照顧下,負責糧草工作。
當然,陳丕成絕不是個只能倚仗叔父照料的草包。
1854年,太平軍攻克武昌時,由於清軍頑抗,久攻不下,陳丕成竟“天兵縋城而上,以致官兵潰散,遂陷鄂省”。
立下大功的陳丕成得封僅次於丞相的殿右三十檢點,此時他才17歲。
此後,在西征戰場上,陳丕成憑着他高超的武藝和過人的謀略,不斷取得戰績,因此名聲大振,而他也憑戰功得封冬宮丞相。
洪秀全感嘆他忠勇可嘉,於是賜名“陳玉成”。
(李秀成劇照)
李秀成比陳玉成大13歲,都是貧苦農民出身,早年李秀成在村塾幫忙時,識了些字,不過這並不能改變貧困的現狀,所以在洪秀全建立教派後,他及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會。
自金田起義開始,李秀成便隨太平軍東征西戰,出征必是身先士卒,所以在建都天京後,李秀成被楊秀清親自提拔為右四軍帥,此後由於西征有功,又累遷為地官副丞相。
鎮江之圍,是陳玉成和李秀成的雙人秀。
當時,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及清將託明阿率軍2萬圍困鎮江。
鎮江歷來是漕糧運輸的中轉站,也是戰略重地,所以陳玉成及李玉成等太平天國將領在燕王秦日綱的率領下,準備與清軍血戰到底。
但清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一邊把鎮江重重圍住,一邊又分兵堵截前來支援的太平軍。
本來,太平軍諸將計劃把清軍包餃子,但清軍防守得如此嚴密,根本不可能把信息傳達到城中去,同時也不知道城中情況如何。
就在一籌莫展時,陳玉成年輕氣盛,主動提出由他衝破清軍重圍,進城傳遞消息。
陳玉成自駕一葉小舟,在李玉成等人的掩護下,一路拼殺,成功進入鎮江,傳達了消息,成功地發起了內外夾擊。
李秀成見清軍頑抗,於是率精鋭隊伍一支,夜襲清軍大營,而陳玉成也自城中率軍殺出,清軍腹背受敵,廝殺不過,只得率領殘軍撤退。
隨後,陳玉成和李秀成又乘勝追擊,連破清軍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又解除了長達3年之久的天京之圍。
(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場景)
陳玉成和李秀成不光配合作戰打得漂亮,還在互相幫助上很有風範。
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不光缺兵少將,而且力量薄弱,於是清軍趁機向太平天國發動反攻。
李秀成駐守的桐城,由於兵力薄弱,很快遭到清軍包圍。就在危急時刻,陳玉成率軍解圍,和李秀成再次打了一個內外夾擊戰,桐城之困因此化險為夷。
此一役後,李秀成盛讚陳玉成公而忘私,先人後己。兩人關係愈發親厚,在戰場上更是配合得非常默契。因此很快他們在太平天國後期諸將中脱穎而出,成為太平天國的新希望。
然而,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兩人在後期作戰中卻貌離神合,李秀成更是消極怠戰,最終導致陳玉成戰敗身亡。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改變,還是和洪秀全有莫大的關係。
自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出現了“朝中無人,軍中無將”的局面,洪秀全一方面不願意再發生大權旁落的情況,另一方面也需要從太平軍中提拔新的將領來再造太平天國輝煌,所以他乾脆恢復了五軍主將制度。
其中陳玉成被封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俊為右軍主將,而楊輔清為中軍主將。
這幾個人堪稱太平天國少壯派中的領軍人物,其中又以韋俊名氣最盛,然而由於他是北王韋昌輝的弟弟,因此在天京事變後,他在軍中的威望也隨之大跌,遭到大家排擠。
而陳玉成和李秀成都曾追隨過翼王石達開徵戰。但石達開出走時,他們不僅沒有追隨,反而都不約而同地站到了洪秀全一邊,這讓洪秀全大為高興。
因此,陳玉成和李秀成便成了洪秀全最為器重的兩名將領。
但是,洪秀全的安排,卻導致了陳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
(洪秀全劇照)
為什麼這樣説呢?
原來,洪秀全在太平天國中一直只以精神領袖存在,他不主理軍政事務。所以五軍主將制恢復後,陳玉成等人便形成了五路軍閥。他們割據一方,税收及地方事務等皆由他們自己決定。
不光如此,在三河鎮大捷後,陳玉成和李秀成都立有大功,但是洪秀全卻把功勞都算在陳玉成的身上,封他為“英王”。而李秀成不光沒得到封賞,還被多疑的洪秀全猜忌,導致他的軍隊被封鎖了20余天,這讓李秀成黯然不已。
偏偏李秀成的部下李昭壽率隊伍投降了清軍,並給他寫信勸降。
洪秀全得知後,大驚失色,這才下詔封李秀成為“忠王”。並賜書“萬古忠義”,以此既達到了拉攏他的目的,又旁敲側擊起到了告誡的作用。
自二人皆被封王后,李秀成再也不願屈居於陳玉成之後。所以當陳玉城西征出現危機時,數次向陳玉成求援,李秀成不但不率兵解困,還袖手旁觀,企圖通過清軍消耗陳玉成的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陳玉成只能孤軍作戰,所謂一將難敵四手,陳玉成很快陷入絕境,最終被叛徒出賣,為清軍斬殺。
儘管清軍除掉了陳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國中終於少了實力最強的競爭對手。不過,由於安慶等重要戰略之地失陷,天京再次被清軍合圍。
這次,沒有內外夾擊的對手,李秀成唯有苦戰。然而大勢已去,清軍很快破城,太平天國隨之滅亡,而李秀成也做了清軍俘虜。
曾經的一對好兄弟,最終先後慘死於清軍刀下。
(參考資料:《劫餘灰錄》《李秀成供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