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日本沒有皇帝的概念,天皇本身就是日本當時近畿,備前,九州等地的豪強聯合推選的領導人。
但是這個領導人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的管理。日本的天皇與中國的皇帝,甚至與歐洲的君主都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簡單來講就是截止到近代以前,其實一直都是沒有實權的。所以,比如在德川家康時期,作為真正擁有實權的大將軍,根本沒有必要去推翻一直作為象徵存在的天皇。
?所以在古代日本的天皇只不過是一個出面牽線搭橋的人。但是在引進了唐朝的典章,以及治理經驗的“大化革新”以後。天皇的權力逐漸集中,形成了以天皇為中心的貴族統治,這個中心就是今天的京都周圍(包括奈良等)。
日本歷史上其實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名為國家,其實就像我國在秦始皇構建大一統帝國之前一樣不過是由一羣原始氏族的首領推選一位共主治理而已。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天皇為建立中央集權所做的一次努力。大化改新後日本模仿中國唐代的政體建立起以文官為主導的官僚體系,廢除氏姓世襲制度,收回地方官吏任命權,建立起三生六部的中央集權。
然而日本畢竟不是大唐帝國:大化改新時由原來的氏族首領演化而來的貴族勢力依然很強大,他們傳承着高貴的血統和赫赫武功,他們與生俱來的驕傲與光榮即使在皇權面前也能光芒四射。説白了古代日本和中國的區別就好比:一個是股份制企業,日本天皇就相當於董事長,但下面還有一大羣股東;一個是獨資企業,中國皇帝相當於獨資企業的老闆,公司就一個股東,這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這是日本天皇萬萬不敢企及的。
?為何德川家康寧可做大將軍也不做皇帝呢?首先將軍與天皇的待遇完全相似,而且將軍有實權,天皇只是虛職,所以作為武士集團的代表,不想取代天皇,而是限制天皇的權力,讓天皇為自己所用。但在日本最近千年歷史中,有過兩位對天皇位置有過非分之想,一位是足立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立義滿。
他曾經自稱日本國王,想要天皇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就在計劃要完成之前,他突然死去,這個計劃就沒有實現。還有一位,就是戰國的織田信長,也曾經計劃把天皇換掉自己成為天皇,就在計劃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時,發生了本能寺事變,被不下明智光秀所殺。
但這個事件的幕後策劃就是天皇家,目的就是阻止織田信長的篡位企圖。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想取代天皇,直到明治維新,天皇重新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