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確有一批很能打的部隊,部分軍事愛好者也給出了“抗日十大王牌軍”的排名,甚至將所謂的“五大主力”不分青紅皂白全部上榜,這是非常不客觀的。須知五大主力當中的新一軍組建於1943年,而脱胎於該軍的新六軍則成立於1944年,此時抗日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並且這兩支部隊的主要戰場是在緬北,根本沒有過經歷過抗戰最艱苦卓絕的時期,入選名不符實。
包含中國第一個機械化第200師的第五軍,其實也不夠資格上榜,這支所謂的“鐵馬雄師”1938年才成立於湖南湘潭,從組建之初就被列為軍事委員會直轄的戰略預備隊,由於沒有制空權,第五軍一直在廣西全州地區整訓,沒有參加抗戰初期任何一次大型會戰。1939年的桂南會戰算是第一次出手,被大肆宣傳的“崑崙關大捷”其實慘勝如敗,第五軍消滅日寇4000餘人,自身卻付出了17000人的傷亡代價。
所以鮮為人知的是,未及桂南會戰全部結束,第五軍就因為傷亡過重撤下去休整,這一歇又是兩年半時間,直到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才重新動用。戰鬥中除了戴安瀾第200師在同古表現尚好之外,整個第五軍狀態一般,最終慘敗野人山。再次整補後始終駐於昆明附近並未參加戰鬥(新22師不計),倒是解決龍雲時很是強悍和積極。
遍數從全面抗戰爆發起就始終奮戰在第一線的部隊,並且在戰鬥中表現出較強戰鬥力的,個人屬意於以下五支王牌軍,他們也是各大戰區的代表性隊伍,在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階段,成為各自戰區的核心隊伍並且確實是身經百戰和殲寇如麻,從南到北排列的話,分別是第74軍、第10軍、第18軍、第59軍和第35軍。
一、第74軍耳熟能詳
該軍組建於1937年的淞滬戰場,首任軍長俞濟時,之後參加了南京保衞戰和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是萬家嶺大捷的主要參戰部隊。在次任軍長王耀武手裏狀態達到巔峯,1941年上高會戰名揚天下,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以及大破日寇的湘西會戰,幾乎是無役不從,打滿抗日全場,對日戰損幾達1比1,譽為“抗日鐵軍”排名榜首毫無爭議(成名後並不歸第九戰區,而是隸屬軍委會直轄)。
二、第10軍泰山壓頂
該軍番號正式出現是1939年7月(之前被撤銷過),在江西鷹潭成立時原本是第九戰區的一支後備部隊,首任軍長梁華盛。由於在當年冬季攻勢中表現太水,被命令與嫡系第8軍整合重組。新的第10軍以第8軍軍長李玉堂改任軍長,因此也就繼承了第8軍的抗戰歷程,所以第8軍在武漢會戰中的殺敵數量,也應該記錄在第10軍的功勞簿上,到1944年8月為止,該軍也幾乎參加了華中地區所有大規模會戰。
第10軍的兩場硬仗,分別是1941年底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和1944年的衡陽保衞戰,以善守而聞名。長沙保衞戰中頂住了日軍兩大王牌第3和第6師團的圍攻,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最終勝利立下赫赫之功,預備第10師師長方先覺直接擢升代理軍長,至於47天的衡陽保衞戰就不贅述了,第10軍絕對是抗戰時期斃殺鬼子最多的部隊,沒有之一。
三、第18軍土木王牌
該軍組建於中原大戰的1930年8月,陳誠的看家老本,這支土木系的基本部隊成為後來第六戰區的核心(原為重慶衞戍部隊),淞滬會戰時就已經投入戰場,死守寶山,血拼羅店,那都是18軍的部隊。它最大的功績就是守住了鄂西與川東門户,是戰略相持階段阻止日軍繼續西進的骨幹隊伍,從1940年的宜昌保衞戰到1943年的石牌保衞戰,全部圍繞着這一目的展開,不管怎麼説,第18軍守住了三峽以東地區。1945年,胡璉率第18軍還參加了湘西會戰。
四、第59軍雜牌勁旅
這也就是張自忠將軍的基本隊伍,脱胎於宋哲元的第29軍第38師,平津失守後組建第1集團軍第59軍,在張自忠的率領下以血雪恥,與日軍纏鬥於華北多年,徐州會戰的台兒莊大捷、隨棗會戰的大破賊寇,第59軍成為張自忠第27軍團、第33集團軍的骨幹力量,也是第五戰區最能打的部隊,儘管它是西北軍的餘脈。直至棗宜會戰張自忠戰場殉國,集團軍總司令都打掉了,部隊的抗日決心還用討論嗎?
五、第35軍塞外鐵騎
傅作義的看家部隊第35軍正式組建於1931年1月,原來的番號是“邊防第6軍”,早在1936年傅作義就率領這支部隊發起了綏遠抗戰,重創日軍和偽蒙軍,取得百靈廟大捷。從此鎮守塞外長達九年,使日軍終不能通過內蒙西部迂迴大西北後方,戰鬥力還是蠻強的。
在塞外苦寒之地,第35軍最慘時打的只剩數千人,但仍然堅持了下來,成為後組建的第十二戰區基幹部隊,屢挫日軍騎兵和摩托化部隊,位列抗日王牌軍實至名歸。
其實還應該包括湯恩伯的第13軍和胡宗南的第1軍,以及關麟徵的第52軍。第13軍在抗戰初期是華北日軍的大敵,南口戰役、徐州會戰、豫南會戰皆給日寇以重大殺傷。而第軍的作用也被大多數人忽視了,它畢竟是阻止日軍西渡黃河窺視陝甘的王牌部隊,並且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中都曾經力戰日寇,傷亡無算。
不過這兩支中央軍嫡系在抗戰後期表現不佳,消級避戰和保存實力的思想嚴重,以及上榜名額所限,就不拿出來討論了。而第52軍在徐州會戰和長沙會戰中均表現不俗,可惜在1940年被調往滇南駐防,從而缺席了後面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