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世宗不罷免張永德都點檢之職,趙匡胤還敢兵變嗎?
建隆元年,柴榮剛剛駕崩不到一年,朝廷就接到了契丹入侵的邊關告急文書。很顯然,這個文書應該是趙匡胤集團偽造的,是兵變計劃的一部分。趙匡胤受命率軍出征,走到陳橋驛,發生了黃袍加身事件。於是大軍又調轉馬頭,殺回開封,逼恭帝柴宗訓遜位,趙匡胤登基。
陳橋兵變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獲得禁軍的指揮權,假如禁軍掌握在張永德手中,趙匡胤是不是隻能幹瞪眼了呢?
張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柴榮的妹夫,後周駙馬爺。柴榮顯德三年,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顯德五年,因為莫名其名的“點檢作天子”,張永德被柴榮罷去都點檢之職,而改任了趙匡胤。
後世有人猜測,搞掉張永德“點檢作天子”,應該是趙匡胤的傑作。因此推斷,假如柴榮不上當,趙匡就沒機會。
這個説法恐怕不成立,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
“點檢作天子”事件太過蹊蹺,時至今日依然爭執不下,既沒有證據説明是趙匡胤乾的,也沒有誰比他更像嫌疑人。於是,大夥兒迷失了,豈不知兵變的關鍵因素,根本不在於誰當都點檢。
柴榮即位後,對禁軍做了改革,在原有馬步軍的基礎上,又增設侍衞親軍,侍衞親軍的編制和地位,都要遠高於馬步軍。殿前都點檢,就是侍衞親軍的一把手。
但是,趙匡胤代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並非兵變的關鍵因素,甚至説毫無關係。
第一個理由,趙匡胤僅僅當了不到一年殿前都點檢,也被免職,改任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期,張永德為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張永德指揮不了侍衞親軍,趙匡胤為何能可以呢?,顯然與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無關。
第二個理由,殿前都點檢並不具備軍隊的指揮權。
很多人並不熟悉古代軍隊的管理辦法,除了軍閥割據時代,將領擁有對軍隊從招募到升遷、日常管理、調遣、作戰指揮權外,一般情況下,這些權限是分離的。尤其是作戰指揮權與移動調遣權,目的就是防止軍隊叛亂。
以侍衞親軍來説,殿前都點檢是它日常訓練管理的最高軍事長官。但是如果想讓這支部隊從京城調防,都點檢調動不了,必須要有皇帝的聖旨和兵符。調遣到目的地後,作戰指揮權一般也不歸都點檢,而是朝廷另外任命的將軍。
按照這種管理辦法,別説趙匡胤不是都點檢,即便他還是都點檢,朝廷如果不授予他兵符,他也無法指揮軍隊作戰,除非他把從上到下的主要將官全策反了。
如果張永德依然是殿前都點檢,他能阻止得了陳橋兵變嗎?只有兩種情況下有可能:
一、軍隊指揮權授予了張永德,沒趙匡胤什麼事
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應該做了周密安排,料定接到邊關告急後,朝臣們一定會授權給他領兵。至於誰是他的內應,已經無法考證。假如授命的是張永德,自然趙匡胤就歇了。
二、趙匡胤雖然有指揮權,但是張永德也在軍中
陳橋兵變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改變既定計劃。趙匡胤的職責是前往邊關作戰,為何能讓大軍改變計劃?軍中一定有監軍,調防過程趙匡胤控制不了。所以,史書還隱瞞了一個環節:如何搞定監軍。
假如張永德在軍中,且站在趙匡胤的對立面,趙匡胤除非殺了張永德,否則軍隊不會聽從他的命令,改變計劃返回開封去奪皇位。
也就是説,趙匡胤敢搞兵變,其實是對上述兩種可能性作了預案,既保證指揮權不會旁落,又保證能搞定監軍,和軍中主要將領,包括張永德在內其他任何人的阻礙,都已經在趙匡胤計劃內。
所以,無論張永德是不是都點檢,會不會隨軍出征,都阻止不了兵變的發生。事實上,張永德不光不會阻止兵變,很可能他還是陳橋兵變的參與人。
周世宗柴榮,其實應該叫“郭榮”,他本是郭威的夫人柴氏的內侄。柴氏無子,因此將侄子柴榮收為養子,改名郭榮。郭威比較慘,自己的親兒子被漢隱帝殺光了,所以只好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柴榮。
柴榮自幼就改名郭榮,而《宋史》有意識地稱他為柴榮,其實就是暗示,柴榮這個皇位是有爭議的。
事實上,柴榮即位後,首先面臨的就是內部危機。顯德元年,面對北漢和契丹的聯合入侵,柴榮為了建立威信,御駕親征,竟然被人諷刺“你哪有唐太宗的德行”。戰場上更讓人吃驚,樊愛能等數員大將臨陣逃脱,把柴榮送上了虎口,如不是張永德和趙匡胤,柴榮就回不來了。
郭威駕崩前,特地把外甥李重進叫到牀前,強令讓他跪拜柴榮,確定君臣位分。
這些細節説明,柴榮因為不是郭威的親兒子,他的皇位遭受內部嚴重的挑戰,既缺少親緣勢力的支持,又不具備軍中和朝中的權威。
所以,柴榮的龍椅,一半是郭威給的,一半是自己用命博來的!
我們雖然不懷疑張永德人品,但是,在那個大環境下,張永德恐怕也未必對柴榮那麼信服。何況現在坐在龍椅上的是個娃娃,更何況張永德與趙匡胤私交極深。
史書至少記載了這麼幾條信息:
一、張永德附會睢陽書生
説睢陽有個書生,曾經放言:趙匡胤有“受命之兆”。張永德聽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他的反應居然是“潛意拱響”。如何“拱響”的,史書沒交代,一個“潛”字,就表明張永德早就歸心趙匡胤。
二、趙匡胤成親,張永德奉送巨資
顯德五年,也就是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那一年,趙匡胤迎娶第二任妻子,張永德以“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數千錦帛值多少錢筆者沒算過,肯定比數千緡錢值錢,千緡錢大致相當於五十萬人民幣。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隨禮了,所以史書説張永德“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三、張永德是趙匡胤的伯樂
趙匡胤的起點很低,不像張永德有皇親關係,他追隨河東節度使李守貞多年,直到廣順三年,才在張永德推薦下,投在柴榮帳下效力。
此後,張永德又不斷在柴榮面前舉薦趙匡胤。高平之戰後,趙匡胤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步入高級將領行列。
還有一些其他證據,證明趙匡胤與張永德私交不一般。比如,趙匡胤稱帝后,對張永德一直以“老駙馬”相稱,趙匡胤出征,曾經讓張永德做東京留守。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張永德參加了陳橋兵變,但是他應該至少不反對趙匡胤登基。
就算張永德站在趙匡胤對立面,就算張永德依然是殿前都點檢,恐怕沒有陳橋兵變,也會有其它形式的兵變發生。理由有如下三點:
一、兵變奪權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長期策劃
雖然陳橋兵變迷霧重重,但是沒有人懷疑一個事實:趙匡胤就是幕後策劃人。也就是説,這是一起長期策劃的改朝換代,即便沒有陳橋驛事件,早晚也會以別的形式出現。
二、趙匡胤已經侵蝕了北周軍隊系統
整個陳橋兵變,只死了一個人——馬步軍副指揮使韓通。趙匡胤大軍回到開封,只有這個韓通,準備率兵抵抗,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一個叫王彥升的軍校給幹掉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懷疑過,趙匡胤雖然帶領侍衞親軍謀反了,但是還有馬步軍,還有高大結實的開封城,還有趙家一門人質,可為何這些統統沒起作用?
因為趙匡胤早就悄悄侵蝕了北周禁軍系統!當趙匡胤大軍開拔回到開封,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等人,打開城門,就差載歌載舞入城了。
宋人李攸有一本著作,叫《宋朝事實》,裏面提到了一個詞“義社兄弟”,也就是民間所説的“義社十兄弟”,他們包括: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
這些人幾乎涵蓋了北周軍界高層的巨大多數人,他們結成了異性兄弟!這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能成功的基礎。
三、後柴榮時代文官政治的缺失
五代十國五十三年間,皇帝裝了一麻袋,跟馬糞紙一樣不值錢,原因就是藩鎮割據,軍閥橫行。柴榮早就看出了危害,所以他在有生之年親自抓軍權,不辭勞苦地親征,又解除了一大批軍界大佬的軍權,包括張永德、李重進、李筠等人。
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僅僅在位五年就病逝,他很清楚,自己年幼的兒子,無法對抗軍頭們。
他臨終前,他乾脆取消了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馬步軍指揮使等設置,將趙匡胤等人解除職務,授地方節度使。同時遺命範質、王溥、魏仁浦輔政,透露出很清晰的以文制武的意圖。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柴榮的這個安排太過理想化,範質能人可以做治世宰相,卻當不了亂世宰輔。趙匡胤的一份假情報,他們就落入圈套。面對大兵壓境,他們除了束手就擒,為恭帝母子求個保全身家性命,別的什麼也做不了。
所以,柴榮臨終佈置的政治格局,就是一個很失敗的案例,沒有趙匡胤,早晚也會被別的軍頭顛覆了北周。
由以上分析可知,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個瓜熟蒂落的過程,既是時代大背景的縮影,也跟趙匡胤個人的客觀條件,及主觀準備工作有關。即便張永德不贊同趙匡胤兵變,他恐怕也沒辦法阻止北周江山被人篡奪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