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安門前石獅腹部有個洞,是李自成刺的嗎?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天安門初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是一座三層木樓式牌坊,初名承天門,有皇帝“承天啓運”、“受命於天”的寓意。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成磚木門樓式建築,但規模比現在的小。明朝末年被火燒燬,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對城樓進行擴大重建,更名天安門。天安門是明清兩代京城、皇城、紫禁城三城中間的城門,即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也是皇帝詔告天下的地方。
天安門前有金水河,金水橋南北各安置面南背北、身軀龐大的石獅一對。《中國獅子藝術》一書中講:“這二對石獅雕刻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石獅高2.5米,加上底座總高3米多,頭頂十三個疙瘩,按當時規制,這是最高等級的石獅。”另一本《中國石獅造型藝術》曰:“金水橋內外各有石獅一對,是北京最高大的石獅子,高3.4米,它揚頸低頭,挺胸收腹,肌肉結實,令人覺得兇猛而不惡,造型優美,它湧動着生命的活力,遠看,近看都是栩栩如生。”
▍天安門前的石獅(雌獅)。 攝影:梁欣立
這兩對石獅為兩雄兩雌,雕刻比例協調,瞪着大眼睛,微微側歪頭,半咧着嘴,鬣毛卷工整地纏捲成渦旋狀,前腿上有一不大的“圓錢”紋,身披纓絡盤結錦帶,頸圈帶上有鑾鈴和纓絡穗墜。石獅的用材是一種灰白中夾帶着均勻的淺灰綠色斑的石頭,抗自然風化能力十分強,每個石獅都是用整塊料石雕鑿而成,兩對石獅的石質一樣、造型一樣、尺寸一樣、刻工一樣。可以推斷石獅是同一時期,同一批石匠雕刻而成的,是明朝石獅雕刻的典範,是北方石獅的形象代表,在中國古代石獅中是最正宗的皇家石獅作品。
關於金水橋的石獅,還有一段民間傳説。話説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殺進北京城時,在承天門(天安門)前有過一番廝殺,李自成跨馬衝到承天門前,抬弓搭箭,一箭射中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眾軍卒齊聲喝彩,李自成挺槍躍馬站到金水橋上,忽然一石獅張牙舞爪,兇猛阻擋去路,而且明朝的敗將李國楨藏於石獅身後窺視。李自成見此大怒,催馬挺槍直刺,只見火花四濺,長槍戳到石獅的腹部,石獅見勢不妙,拖着悲慘的哀鳴聲,退回原位置上,肚皮上還留下一個深深的槍戳的傷疤……
▍天安門前的石獅(雄獅),腹部有個小洞。 攝影:梁欣立
筆者去實地察看,橋北東側石獅腹部確有寸大小洞,但是並不像“槍戳”的痕跡,而是石料本身的瑕疵。民間傳説不是史記,要是有心研究,不妨親自去看一看。
金水橋擺設的兩對石獅,彰顯了封建統治權威的一種氣勢,包含着古代藝術審美的內涵和高超的石刻工藝製作水平。實際上,這四尊石獅經歷了近六百年自然風化和社會變遷的洗禮,有些局部地方進行過小的修補。原金水河南的華表和石獅在千部廊的盡頭,1950年拓寬長安街的路面時,將華表和石獅向北移了6米,就是現在金水橋南的位置。1999年石獅周圍增加了護欄,以更好地保護這兩對明代古石獅。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梁欣立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郭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