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有一首名為《生僻字》的流行歌曲異常火爆,除了這些生僻字被重新認識得到了漢字推廣,也讓讀識者小有標新立異的優越自豪感外,也説明了我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説明越來越多國人認識到我們漢字的魅力、我們傳統文化和其相關產品的魅力。
黃酒或北方黃酒,這一伴隨我國曆史文明數千年的酒類,在歷史上一樣也因它誕生了不少今天少見的生僻字:鬯、斝、觚、觶、兕觥、卣、盉等等,這些字有的是酒,有些是酒具或者食具,因為它離我們甚為久遠了,所以他曾輝煌的歷史也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陌生的感覺就像北方黃酒一樣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新品類的創新酒,實則北方黃酒更是現代飲用的絕大多數創新酒的前身酒,是最古老的酒。
本系列(18期)漫談,我們從與北方黃酒、與黃酒、與酒相關的生僻字的酒和酒具食具的名稱談談關於歷史上的黃酒或者説北方黃酒的故事,讓我們從歷史中再去探尋北方黃酒的輝煌過去,以更科學客觀的角度去探尋北方黃酒的發展軌跡和有趣的歷史故事,使我們今天的人們更進一步的瞭解北方黃酒。
觶(zhi,志聲),是古代飲酒用的器皿,青銅製,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禮記·禮器》中記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説明了古代禮儀中使用不同的酒器,來表達身份的區別。史書記載中,爵為一等酒器,觶為二等酒器,觚(gu)?為三等酒器,角為四等酒器,杯為五等酒器。
從字形特徵不難看出,這類酒具大多源於上古獸角製作的水器。《禮記·禮器》“尊者舉觶。”鄭玄注稱:凡飲酒時,”三升曰觶”。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銘文
青銅觶的應用是在二等酒器的級別裏,那也就是説是王的下一級別的權貴所用之物。周時期的分封國有數十個之多,諸侯國都在最高級別的“中央之國”的管轄範圍內,青銅酒器、陪葬青銅器等範圍的使用都有嚴格的界定,只是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秩序都被打亂,直到分封國“秦”的統一其他諸侯國後才再次秩序得以統一。並且青銅器在秦漢時期也逐漸走向沒落,北方黃酒在此時也是伴隨紛爭的東周時期不斷地向東向南拓展,不斷地經歷階級下沉應用的過程。西周豐京鎬京周邊的釀酒藝人也伴隨王室東遷到洛陽周邊,當時的京城西安的周邊有白水杜康,洛陽周邊的伊川汝陽有杜康酒應該是有一定的聯繫,不過此時的杜康酒可是黃酒的階段,更是北方黃酒的時期。
以觶為主線考察相關青銅酒器之間的關係,觶的出現如同商代的多數銅器一樣,都是受到了相應陶器的影響。史前大汶口文化和夏商時期馬橋文化的觶形陶器對於銅觶的出現有着直接的影響。在銅觶流行時期,殷墟四期晚段的粗體觶有受壺影響附加貫耳的形制。帶蓋粗體觶在進入西周後,由於有了與鬥相配舀而飲食醴酒的器用之法,個別器形器與口的結合方式受並行發展的卣的影響,出現器為長子口的形制。在銅觶高度發展的西周早期,一方面對其他器形產生了影響,在西周早期偏晚階段壺受觶的影響出現了器母口、蓋子口的形制,尊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觶形尊”的形制,併成為此時期至西周中期偏早階段尊的主流。另一方面,就在西周早期偏晚階段,觶開始全面地取代觚的地位,與爵配對組成的酒器核心組合,酒器組合中發生了替代關係。而經歷西周早期的極盛,西周中期偏早階段銅觶開始走向衰落之時,又衍生出了自名“飲壺”的最後形態。而銅觶取代觚在酒器核心組合中的地位,當與商周王朝更替引發的禮制變革有關。《尚書·洛誥》記武王祭祀成周時,依然“肇稱殷禮”。但在成王六年周公“制禮作樂”之後,真正的“周禮”開始形成。同時,《禮記·禮器》也講:“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小巧實用的觶正是西周禮制的選擇,“爵”、“觶”,一“貴”、一“尊”,也體現出兩者成為西周早期酒器核心組合的原因。飲壺的衍生,則與恭懿之際的又一場禮制改革[32]有關。在這次禮制改革之後,酒器基本遭到了淘汰(功能轉變為水器者除外),重食文化最終確立,觶也未能改變其消亡的命運。本段引自《曹斌:觶、飲壺、觚、尊、卣等青銅酒器關係芻議》。原文鏈接http://www.sohu.com/a/167148158_713036。
西周小臣單觶
西周小臣單觶為西周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高13.8釐米,口縱長9.3釐米,口橫長116釐米,底縱長8.1釐米,底橫長10.3釐米,重 750克。現在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該器的內底鑄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記載武王繼滅殷紂王后的又一次克商活動(二次克商,即三監叛亂)。成王、周公率師東征平滅武庚叛亂。器主“小臣單”是參與平叛的一名將領,參與了這次戰爭。大軍駐在成周的時候,周公為了獎勵他的軍功。賞他十串貝而製作此器。
“王后黜克商,在成師,周公錫小臣單貝十朋,用作寶尊彝。”
大意
後黜克商”:即第二次克商,對武王克商而言。成師:即後之成周。由該器銘文得知,周公隨成王出征。
據記載,武王滅商後,把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封在殷,以籠絡商貴族的殘餘勢力,並封了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那裏監撫。武王死後,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説他有野心。武庚乘機串通管、蔡叛亂,影響所及周的東方和南方,西周的局勢岌岌可危。於是周公受命東征,平定叛亂,經過三年時間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該器的內底鑄有銘文四行二十二字,説明小臣單參與了這次戰爭。大軍駐在成周的時候,周公為了獎勵他的軍功。賞他十串貝。
山婦觶
商代晚期飲酒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觶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上飾火紋,蓋面飾乳丁雷紋一週,頸、足部飾夔紋。器內底有銘文“山婦”二字。“山婦”即“婦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為自己私名的一位貴族身份的婦人。
西周庶觶
此觶在銅觶中可謂形體較大者,蓋內與器內底鑄有相同銘文"乙丑,庶賜貝於公中,用作寶彝",意思是貴族"庶"獲大貴族"公中"賜予貝幣,鑄觶為念。出土地點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屬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高20徑釐米 11.5釐米。
文父乙觶
安陽市博物館藏有一隻商文父乙觶,此觶高17.5釐米,為橢圓形,帶蓋,蓋、腹上部飾雲雷紋,上下飾連珠紋,器蓋、器底均有銘文“文父乙”三字,有學者認為“文父乙”即商代君王帝乙。
春秋時代的觶
洛陽博物館的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