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曾經在《徐大正閒軒》一詩中,形容自己:“君看東坡翁,懶散誰比數。”可見,當時的“懶散”一詞常用於形容名士的精神狀態。
然而,現在不少家長在看到孩子出現懶散的行為時,他們卻不這麼的高興,通常認為是孩子在這件事情上面懈怠了。
廣東的陳女士就是如此,她有一個女兒麗麗今年剛滿8歲,但是她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課外輔導班和興趣班。導致孩子白天在學校上完課後,就得立馬的前往補習班和興趣班去學習,回到家後,還要慌忙的去寫學校的作業。這對於一個8歲的孩子來説,確實壓力有點大。
前兩天,麗麗實在晚上寫作業的時候忍不住了,把筆放下就對自己的媽媽説:“媽媽,我的作業可以不寫了嗎?我真的困得不行了。”聽到麗麗的話後,陳女士不僅沒有體會到麗麗的感受,反而開始懷疑麗麗出現了懈怠的情形。因為麗麗之前也沒有提過這樣的要求,也從未出現過這樣懶散的情況,她就認為是女兒故意偷懶,反而催促着女兒儘快完成作業。
最後弄得麗麗寫作業的時候,一直心不在焉,將作業拖到了很晚才完成。
如麗麗一樣,不少孩子在平時會出現很多的“懶散”表現,在出現這些表現後,家長們往往都會認為是孩子出現了“懈怠”的情況。
孩子“懶散”行為的表現
1. 孩子拖延完成作業
有些孩子在要準備寫作業的時候,行為特別的懶散,一會兒乾乾這,一會兒乾乾那,就是磨磨蹭蹭的不想去寫,讓家長特別的鬧心。
鄰居晨晨就是這樣的情況,他今年7歲。據她媽媽講,總是在寫作業的時候,不抓緊去完成今天老師所留的作業,一會兒説要找尺子,找到尺子後,又要説去上廁所,慢慢悠悠的從廁所回來後,然後又拿起桌上的零食吃了起來,吃的差不多了,才拿起筆來寫作業。
像晨晨這樣的孩子,就是寫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使得自己的作業拖延很久才能完成。
2. 不能獨立的去思考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説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只有一個人養成了好的習慣之後,他的行為才能逐漸的轉變為他的品德,並且在做人做事上表現出來。
不過,很多孩子卻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通常不能獨立的去思考問題,會去依賴於家長解決,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答案。
(1)“爸爸,這道題我不會做,你幫我看看吧。”
(2)“媽媽,我鞋帶系不好,你來幫我係一下吧。”
通常“懶散”的孩子都會依賴於自己的家長,來完成本應該是他自己完成的思考工作。
3. 日常起居無規律
法國著名小説家巴爾扎克曾經説過:“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然而,很多具有“懶散”行為的孩子,在日常起居上面通常會缺少相應的規律。
(1)他們常常會不按時吃飯。
(2)會晚上不睡覺,白天睡懶覺。
這種日常起居無規律的孩子,是具有“懶散”行為的突出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懶散”的情況
1. 孩子出現了思維疲憊
孩子在持久或者強度過大的腦力活動過程中,腦細胞代謝所產生的自由基,乳酸等許多有害物質大量的堆積,就會阻塞大腦內的營養通道,影響正常腦部營養物質的吸收,就會讓孩子的大腦形成思維疲憊。
所以,孩子就常常出現叫苦喊累的情況,他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自己所產生的思維疲憊的情況。
(1)“媽媽,寫作業累死了,能不能讓我休息一下?”
(2)“媽媽,我想早上晚點起,行不行?”
這種由孩子的生理原因所造成的“懶散”情形,也在情理之中了。
2. 家長對孩子事情大包大攬
孩子“懶散”行為的出現,不光同孩子密切相關,也與家長的教育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關係。因為家裏通常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家長會對家裏唯一的孩子投入過多的關心,就容易形成溺愛的情況,而溺愛行為就會導致家長將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承包起來,來替他們完成任務。
這樣,慢慢就會使得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漸的變差,讓孩子逐漸的形成強烈的依賴性,所以他們就會變得“懶散”,凡事都不想做。
同住在小區裏的9歲壯壯就是這樣的情形,由於壯壯是家裏的獨苗,所以一家人就對他呵護有加,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去親自完成,都有他的爸爸媽媽來幫他做完。她的媽媽平常就對壯壯説:“你把你的學習成績提高一下就行了,疊被子和洗碗這些事情交給我和你爸來弄就行。”
正是壯壯父母的這種縱容,才使得壯壯在學校的時候,也不願意參加班級的大掃除活動,而且還會理直氣壯的説:“我在家裏都沒打掃過衞生,憑什麼要幫着班級去打掃。”
可見,家長對孩子事情的大包大攬也是導致孩子出現“懶散”情形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應當如何幫助孩子將“懶散”轉變成助力
1. 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
當孩子出現“懶散”行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畢竟孩子有時候的“懶散”行為並不是有意而為之的,而是他們實在太過勞累的結果。
(1)孩子有時候實在是壓力太大,被家長安排了許多的補習班,回到家裏實在累的不行,就想休息一下再寫作業。
(2)孩子前一天晚上因為練鋼琴練得太晚,早上實在困得想要睡個懶覺。
我國著名育兒專家尹建莉就曾説過:“家長的愛深似大海,但也存在本質的區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取決於家長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他們對於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我們要理解孩子出現“懶散”行為的原因,才能夠有機會幫助孩子改善為助力。
2. 讓孩子將擱置的任務隔天完成
孩子通常出現懶散的原因是他完成不了當天所規定的任務,想好好的調整一下狀態。我們如果強迫孩子非要在當天完成這個任務,那麼,孩子就算完成了,效果也不會很好。所以,就不如讓孩子好好的修整一下狀態,第二天完成任務他的狀態也就能恢復,可以更好的完成前一天未完成的任務。
孩子前一天因為上補習班的原因,導致作業沒有完成,而那時孩子也出現了“懶散”的情況,我們就不如讓孩子第二天去完成。
這樣的話,孩子還可以對父母的理解表示贊同,也會在以後更加的聽從爸媽的話。
我們要想讓孩子改變這一狀態,就不如嘗試着去認可孩子的“懶散”,讓“懶散”逐漸成為孩子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