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中的四位忠義名將,他寧死不降李世民
第一位、尉遲恭
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為其廢朝三日,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程咬金、秦瓊奉李世民之命迎戰尉遲恭,程咬金不敵尉遲恭。秦瓊與尉遲恭比試,程咬金趁機偷襲,卻致秦瓊被尉遲恭生擒。劉武周大喜,卻對大帥宋金剛越來越不滿,宋金剛對尉遲恭心存嫉恨。 宋金剛審問秦瓊,發泄私憤,侮辱秦瓊。尉遲恭知秦瓊是條好漢,出手相救,冒險將秦瓊送回,並約定戰場上見。劉武周怒尉遲恭竟放走秦瓊,要將他斬首。尉遲恭則言自己所投之人並非明主,決意明日再戰最後一次,便離開沙場。
次日,尉遲恭與秦瓊對戰,不敵秦瓊,下馬而去。李世民卻着急將他收服,於是帶人前去鐵匠鋪親自去請尉遲恭,尉遲恭拒絕李世民,李世民失望而歸。 劉武周擔心尉遲恭轉投他人,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命宋金剛前去滅口。宋金剛殺死喬公山以及尉遲恭兩名學徒,尉遲恭殺死宋金剛為父報仇,又直奔白壁關,取下劉武周首級,獻與秦王李世民。在秦瓊、尉遲恭的輔佐之下,李世民收復失地。然又接到聖旨,命李世民兵伐洛陽。
第二位、秦瓊
小説也罷,評書也罷,電視劇也罷,甚至戲劇也罷,只要是隋唐故事,就數秦瓊的故事最多。秦瓊儼然成了《隋唐演義》的一大主角。但是仔細想想,秦瓊又不是主角,因為都不是秦瓊解決矛盾的。秦瓊更像是串聯人物和情節的線索。你看啊,一出場就救了落難的李淵一家,事先與真命天子搞好了關係;落魄賣馬當鐧結識了綠林盟主單雄信;鬧花燈結識王伯當一批人,先後引出了李元霸、雄闊海;皇綱案引出程咬金、尤俊達,還與楊林扯上了一筆糊塗賬;充軍北平府引出羅成等人,還先後收了秦用、羅士信兩大猛人;秦母祝壽,賈柳店大結義,組成了瓦崗寨的基本班底;然後,李密上瓦崗,王世充佔洛陽,四平山大戰,對戰尉遲恭……幾乎最熱鬧的戲劇衝突都是由秦瓊串聯而成的。
他是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叔寶長眉朗目,風姿秀美,文武雙全,有勇有謀,仗義疏財,是個氣度不凡的山東美男子。人送外號“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單八縣,鎮山東半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神拳太保”!為楊林的十三太保,又稱''小孟嘗'。先為瓦崗寨大元帥,後投奔李唐,成為李世民手下的數一數二的大將。雖家世顯貴,但他卻三歲失怙,流落鄉間,由寡母教養成人;因此,他同時具有朱門與草莽兩種氣質,他懶讀書、好槍棒,廣交遊,且“有勇仗義,又聽母親訓誨”,孝義兼全,外號“賽專諸”。
第三位、楊林
靠山王楊林就身份乃是後周名將楊忠的弟弟,隋文帝楊堅的叔叔,隋煬帝楊廣的太叔,隋朝開國五老之首,論地位,論功績無人能比,一生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一向以能征慣戰著稱,為隋朝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是開國元勳。在朝廷內部老將楊林不惜與一心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不顧百姓的死活,窮奢極侈,胡作非為的鉅奸楊素、宇文化及等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苦諫隋煬帝楊廣勤於朝政,摒棄奸臣,重用忠良英才,振興大隋社稷。楊林是一個一身正氣、無所畏懼、不屑陰謀詭計、不齒玩弄權術、鄙棄阿諛諂媚之徒的大丈夫,在他身上,體現了錚錚鐵骨和凜然正氣。
楊林沒有個人仇恨,各路反王苦勸楊林歸隱山林,“棄暗投明”,楊林苦勸各路反王歸順朝廷,重振朝綱。由此可見靠山王對人以誠相待。即使到了最後時刻,大廈已傾,哪怕境況險惡,哪怕自己年老多病,他還是的竭盡全力與義軍和反王周旋,作最後的拼搏,這種精神也換來了各路反王的尊敬。戰場相見各路反王每尊稱一聲‘王家千歲”。只可惜最後人力不可抗天,大勢已去,靠山王兵敗如山倒,即使到最後,秦瓊也覺得老王對他一直不薄,下不去手。最後被羅成逼得無法,只得拔劍自刎。可見楊林作為個人英雄,作為武藝智謀具佳的大將,一直是盡忠盡義,無可厚非的。
晚年的楊林老王爺悲劇在於陷入了兩面作戰,一方面他要與陣營內部鉅奸們進行生死鬥爭,他一個武將單身匹馬怎能鬥得過這羣變化多端、翻雲覆雨、指鹿為馬的老道政客?另一方面他視為重於泰山不變的精神信仰,使他必須與各路起義首領、反王進行生死決戰,一個垂垂老矣的老王爺個人力量怎麼鬥得過各懷異志又擅於盅惑人心的多路年輕造反首領?但總的來説,楊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隋朝江山,不是為了他個人的私慾和享受;他是為“公”,而不是為“私”。
第四位、單雄信
單雄信: 自古忠義兩難全,不願與仇人為伍。
歷朝歷代對單雄信的評價都不一樣,《舊唐書》描寫單雄信是一員驍將;北宋的《資治通鑑》完全否定了單雄信;南宋《東京夢華錄》尊他為神靈,民眾建廟宇祭祀他;元代説單雄信膽大妄為,心懷狡詐;明代記錄他中了王世充的美人計,脅迫李密的眾將投降王世充,內心陰暗私下阻擾王世充給他們加官封賞,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後,單雄信跪地求饒也難免一死。
晚明時期的《隋史遺文》扭轉了單雄信醜陋的形象,並首次寫出他的身份是綠林好漢,為人仗義,扶危救弱;清代《説唐全史》和《隋唐演義》完全秉承了《隋史遺文》的説法,再次肯定單雄信豪俠仗義,乃一代綠林豪傑,最後寧死不屈。
不用多言,單雄信武藝高強,驍將一員,可以説他是最早來到瓦崗寨的,在當時是一個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不然也不會作為一個反唐的將領得以列入正史傳記。
公元621年5月,洛陽城破,王世充無奈投降,李世民一反以往收納降將的作派,堅決要殺單雄信。從這裏就反映出李世民一定看透單雄信絕不會順從自己,如留下此人,必是禍患。
説單雄信跪地求饒卻難逃一死,我不相信這個説法,因為以單雄信的性格分析,他不是那種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人。面對即將到來的離別,不知是史書不記載眾將求情的言論,還是眾人真的集體選擇沉默,只有徐世勣苦苦求情,李世民不準。單雄信反而安慰徐世勣不用難過,自己知道一定會死。徐世勣説自古忠義兩難全,我會照顧好你的家人,並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單雄信吃,表示自己從未忘記當初的誓言,單雄信吃下赴死。
唐朝的軍營將官大多是昔日瓦崗寨的弟兄們,也大多接受過單雄信的恩惠。在單雄信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只喝了程咬金的送別酒,只有程咬金的話道出了他的心聲。
走遍天下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長流。初次相見甜如蜜,日久情疏喜變憂。庭前背後言長短,恩來無意反為仇。只見桃園三結義,哪個相交到白頭。
這是個複雜的人物形象,這是個眾説紛紜的綠林豪傑,單雄信的生平經歷夾雜着太多的人為因素,可我相信這只是一個不願和仇人終身為伍的普通人,他將自己的主見堅持到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