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古至今,世界上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講究謀略,外國人都是直接打?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經典

中國的軍事思想曾經長期領先西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意識到殲滅敵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秦漢時期,遊擊作戰、迂回奔襲等先進戰術已經廣泛運用了。西方長期侷限於呆板的陣戰,從馬其頓方陣到一戰時的塹壕戰,莫不如此。中國大都數都是內戰軍事家,外戰除了漢武帝唐太宗之外,其他都給外敵打怕了。


西方吹得出花的“閃電戰”,難道鼻祖不是霍去病?霍去病重甲騎兵長驅千里,大穿插,大迂迴,以戰養戰,如蒼鷹擊雀。 西方所謂恢宏史詩一般的戰爭,在中華看來就是村縣級別的械鬥,戚繼光在義烏看到村民械鬥,動輒萬人,幾月不絕,放到羅馬又是一場史詩戰爭!外國人拍的布匿戰爭也就是靠象騎兵,雖然把羅馬差點滅國是有本事的,但是不亞於中國任何一個軍事家就過了,按你這麼説劉秀幾千人殺敗幾十萬人豈不是世界第一。打仗不能只看結果,要看過程精不精彩。


不要吹什麼兩千年前的漢尼拔了,就説説現代的美、俄、德、英、法、意等現代發達國家吧。看看他們最有名的戰術是什麼?德國的所謂“閃電戰”,是建立在他們戰略意識中的絕頂謀略了。比之司馬懿的八天擒孟獲的速度如何?蘇聯朱可夫的所謂“大縱深”戰術,比得過東野黃克誠在東北,於敵強我弱時提出的“讓開大陸,佔領兩廂”麼?歐美人除了正面對碰,奇思妙想的戰術少之又少。用他們的所謂軍事家和中國的比,簡直是在侮辱中國的軍事家!


西方的軍事學家當然不是隻會蠻力,在戰場上都會使用策略。文章所提的西方軍事家高於中國名將,言過其實了。西方國家在近代比中國強大,也掌握着話語權。西方學者在戰使研究中難免傾向於西方將領。説一個指揮軍隊不超過6萬的將領,軍事才能高於能指揮60萬軍隊的將領,你自己信嗎?


漢拔尼一勇將爾矣,若他懂一點謀略都不會孤軍繞道進入意大利。為了解救他,他弟弟又率另一支迦太基精鋭部隊進入歐洲,結果在西班牙被羅馬軍隊消滅。這兩支迦太基精鋭部隊被消滅,敲響了迦太基滅亡的喪鐘。漢拔尼有點謀略都不會冒這個風險。正確的作法是:應該利用迦太基的航海技術首先奪取地中海的控制權,再從海上向羅馬發動進攻。這樣更容易,風險更小。就算不進攻,封鎖羅馬的海上貿易也能消弱羅馬的實力。


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數量超過秦帝國,有哪個國家的治國大才勘與秦帝國一較高下,又有哪個國家的生產總值超過秦帝國,嬴政拍板的鄭國渠,使關中大富,車同軌,修建當時的高速公路,攻佔六國,邊攻打邊整治水利,加強基建,推行秦法,這就是你説的統治不好?法治固然嚴苛,但是老秦人卻沒有多少犯法,只是六國民眾剛開始不適應,要是扶蘇繼位,推行仁治,趙高李斯沒有矯詔,蒙恬不死,趙佗不奉命,你現在就叫秦族,你説的話就叫秦語,又有人説了,歷史不容假設,確實,但是這並不是説明嬴政治理的不好,一代雄主,少年天才,雄才大略在攻滅六國的先後上沒出絲毫差錯,歷史上真沒有哪一位皇帝可以媲美。


西方國家是有優秀的軍事家的!而東方的中國優秀的軍事家也很多。不能説歐洲的軍事家比中國的優秀,但也不能説中國的軍事家在謀略上要高於歐洲的軍事家,相距太過遙遠,根本就無法做比較。咱們不能動不動就把四大名將、韓信、孫武拿來説事,要説那得説衞青、霍去病、李廣、岳飛和戚繼光。人家亞歷山大、愷撒和漢尼拔、拿破崙打得都是外戰,而韓信他們都是在民族內部打的,打的再好也不出彩! 其實羅馬帝國真的很大,歐洲最有名的帝國,還非它莫屬!在面積和人口方西與當時的漢帝國近在伯仲之間。 談到戰爭,絕對沒有不講謀略的戰爭,不能説以大打小就不講謀略·,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謀略更重要,誰的諜略高誰就贏得戰役的勝利! 以弱對強就更不用説了,你如果打贏得話,整個戰役沒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謀略成份,這仗就沒法打! 編者雖然説得不完全到位,但也不無道理,這是一個文明的平台,有錯可以指出。


西方的軍事家當首推拿破崙,但拿破崙戰敗被流放後得到了中國的孫子兵法,讀後長嘆:如果早得此書,啓有戰敗之理?可見中國的戰爭謀略比歐洲要先進的多。再者中國的國土雖然多次分裂到最後總是能重歸一統且不斷擴大。而西方雖然也出現過幾個大的帝國但最後還是小國林立的狀態。為什麼呢?西方缺少一統天下的大軍事家和具有戰略眼光大謀略家。


漢尼拔和亞歷山大留下的只是經典戰例,那都是戰術層面的,而不是戰略層面的東西。漢尼拔打敗了兩支由羅馬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隊,但他沒有攻下羅馬,因為他壓根沒準備攻城需要的器械;他想逼迫羅馬的同盟者叛離羅馬,也沒有實現。最後羅馬反而擊破了他的根據地西班牙,圍攻了他的老家伽太基,最後迫使伽太基調他回國。亞歷山大呢?不靠海的馬其頓沒有海軍,也不善於海戰,那就陸戰吧!進攻希臘、北非、波斯、印度,一路馬不停蹄,到印度,部下們都不幹了,好,回家,掉下馬,回到波斯死翹翹,人死國散,他有戰略嗎?什麼都沒有。只有遠方一個個戰場耗盡短暫一生。這兩個西方吹捧的偉大戰略家,壓根沒留下什麼戰略的東西,不過是打的痛快,死的也痛快!兩個戰役中靈活運用戰術擊敗敵人不叫戰略。最後身死亡國,算什麼戰略?鑄就亡國的偉大戰略家?!


歐洲人不吃狗肉,不是因為他們都是愛狗人士,而是因為狗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獵犬,沒有狗打獵很難的,而中國很早就脱離打獵進入農耕,狗只是看門的,沒有在歐洲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樣的道理,外國不用策略,並不是他們很英雄,請問幾百個人互毆半年需要啥策略?倍而分之十而圍之?真有那麼多人,幾千人打幾百人中國也不講究策略,A過去就好了。策略是需要人多的時候,比如上萬人的大戰,可惜這樣的戰爭歐洲太少了,連戰術都不需要的戰爭需要用到遠交近攻上國伐交這樣上升到戰略角度的高級玩意兒?你看諾曼底登陸有沒有用戰略戰術,蘇德戰場有沒有用戰略戰術?所以其實很簡單,第一沒必要,第二估計也不會,畢竟中國玩了幾千年了老外才開始玩,不然孫子兵法為啥被趨之若鶩,要知道不下於孫子兵法的兵書不知道中國有多少,關鍵熟讀兵書的某人還被成為紙上談兵呢?


西方都是城邦國家。一座城有幾個人?所以作戰規模比起我們東方,特別是中國無法相提並論。比如我們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光殺俘虜就60

萬。這個人數,遠遠不是以前西方國家能達到的。人數一多,就逼着去想辦法,怎麼樣方便,快捷的進行戰爭。所以,謀略就非常重要了。 另外,中國文明講究“以人為本“,“以仁為本“,玩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儘量減少作戰傷亡,避免生靈塗炭,所以,以謀為先。“謀”好了,戰爭就可以“略”。 這個是我們老祖宗的高明之處。


中國之所以多謀略,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各種思想都在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對於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正確性!以至於這時期的兵法理論逐漸成熟而影響後世!而西方國家在近現代才逐漸從城邦國家過度到資本主義!很多歷史學家甚至質疑西方根本沒有過封建制度!在城邦制度下,各個城邦之間工商業發達,很難有大規模的戰爭,基本史料記載的大規模戰爭都是外族入侵!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根本沒有進化出多少兵法謀略!更不要説三十六計了!!再有限制西方兵法謀略發展的還有西方的農業很不發達,以至於歷史上很多戰爭一打就是幾百年的打,那叫什麼戰爭啊幾百個幾千個士兵上陣也叫戰爭,這種情況能進化出多厲害的兵法謀略?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語言、文字的統一非常關鍵,文字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考方式,統一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而後再次分裂後,由於所有人都是相同語言,民族關係也交織了,戰爭中就會有説客,有拉幫結派,有計謀,相比歐洲戰爭,至今語言都不通,古代的計謀選擇顯然不多了,只能平推了。 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