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裏了?結局又怎麼樣了呢?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如果要問起,春秋戰國的分界點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答案就是標題中提到的三家分晉。但如果要問起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裏了,結局又如何,或許就沒有多少朋友清楚了。誠然,這個問題不是那麼重要,但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重大分界點,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們,總該是要有一些瞭解的。

這裏感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性粉絲提問,接下來,筆者會跟大家一起簡單地瞭解下,三家分晉的前世今生(有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一,三家分晉的原因和過程

周朝是以禮制為核心的奴隸制國家,在周朝的禮制宗法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各個諸侯國君會把自己的子孫分封為卿大夫,並讓他們為自己開疆拓土或守土安邦。

但作為姬姓諸侯國的晉國,卻是做了第一個打破這不成文規定的人。晉國早年經歷過一場名為“驪姬之亂”的內鬥,而晉獻公作為內鬥的勝出者,覺得宗室子孫有時候還不如外姓的卿大夫來得可靠,所以晉國從此便不再將宗室子孫設為卿大夫,而全部改由異姓擔任。關於這場國家根本的變革,史料稱之為“晉無公族”之變。

沒有宗室子孫擔任卿大夫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可以更加方便中央集權,因為外姓卿大夫根本沒有資格來和國君爭權奪利。但這只是在國君強大的時候才會起作用,一旦國君不理朝政,不思進取,那異姓卿大夫的危害絕對要比宗室子孫來得更加劇烈。因為宗室子孫就算發生混戰,國家的傳承也是沒有變化的,而作為異姓宗室,一旦奪權成功,那就是根本上的改朝換代。

春秋中期,晉國經歷了晉文公與晉襄公的統治後,外姓卿大夫由最初的數十個小宗而逐漸演變為六個大宗,分別為中行,智,範,韓,趙,魏。到了春秋末期,這六家卿大夫又經過混戰後淘汰了范家和中行家,改為以智家為主,韓趙魏三家為輔的政治格局。

再往後,韓趙魏三家又聯合起來將最強的智家扳倒,自此晉國徹底被韓趙魏三家所掌控。而這三家中,又以趙家為首,魏家和韓家為輔。三家瓜分晉國後,因為與周王室距離較近,所以他們準備了厚禮來賄賂當時的周威烈王,而周威烈王自知就算自己不同意也沒有辦法,因而在收下了厚禮後,宣佈韓趙魏全部進封為諸侯,自此晉國宣告滅亡,韓趙魏三國宣告建立。

二,晉國末代君主

周威烈王分封三家為諸侯的時候,晉國的國君為晉烈公。而晉烈公本人還是韓趙魏所共同擁立的。這裏需要提到,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時候,也並沒有徹底將晉國宗室土地全部瓜分,還是給晉國留下了曲沃和絳都兩座城池來幫助晉國宗室,以祭祀自唐叔虞往後的晉國曆代國君。但話又説回來,韓趙魏三家也是頗有嘲諷晉國宗室的意味,因為曲沃是晉國小宗入住大宗之時的都城,而絳都則是晉國最原始的都城。

三家分晉完畢後,晉烈公在曲沃和絳都兩座城池的供養下,雖然活得非常鬱悶,但好在還有個可以祭祀祖宗的地方,衣食住行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但只可惜他雖然沒有什麼不滿足的,但他的後代可就不一定了。

晉烈公死後繼位的是晉孝公,晉孝公在位十年雖然沒有任何發展,但好在也沒有什麼錯誤。但只可惜,他不犯錯就是最大的錯。雖然魏國史料明文記載的晉孝公是病逝,但根據其他多方史料的綜合查證,現代史學界還是認為晉孝公是被韓趙魏三家驅逐出曲沃與絳都,並最終死在流浪的路上。

晉孝公死後繼位的是晉靜公,晉靜公相比父親可謂是聽話的不能再聽話了。韓趙魏讓他搬家就搬家,讓他去哪裏就去哪裏。所以最後晉靜公被安置在韓國境內的屯留城(今天的長治),而曲沃和絳則又一次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如果説晉靜公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那也算是可以了,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殘忍。

晉靜公在位期間,先後被韓趙魏三家搬來搬去多達四次之多,雖然最後又被送回了屯留,但因為韓昭侯覺得留着他實在是個隱患,所以在趙魏兩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選擇將晉靜公毒殺並滅其族,使傳承了七百多年的晉國徹底消失在世人眼中。

另外這裏還需要提到,沒有官方史料證明是韓昭侯動的手,但無論民間野史還是事後逃出的晉國宗室後代,都是這麼向外宣佈的。所以就算是假的,但人終歸是在韓昭侯的地面上絕嗣的,因而這個鍋無論如何都得他親自去背。

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起初是被安置在曲沃和絳都,後來又被搬遷至屯留。至於結局,則是被韓昭侯所毒殺並滅族,使其徹底絕嗣。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資治通鑑》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