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望都之戰”宋遼雙方都傷亡慘重,為何宋朝最後仍以失敗收場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公元1003年,宋遼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同樣是遼國主動出擊,而宋軍以防守反擊為主。宋太宗的雍熙北伐之後,宋軍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支撐進攻態勢,隨即轉為防守。作為守成之君的宋真宗趙恆,也基本上完成了相應的任務,沒有讓遼國佔到太多便宜。

自五代十國,中原地區就和契丹軍團戰爭不斷,這矛盾不是一天兩天,雙方仇恨很難化解。然而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政權的太過重要,所以從後周世宗柴榮開始就屢次進攻遼國,目的是奪回屬於中原政權的天然屏障。也許是上天註定,柴榮和趙匡胤都在北伐的關鍵時刻去世,幽雲地區始終沒有奪回來。

遼軍指揮正確,統帥表現出色

宋太宗雍熙北伐之時,就是因為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指揮遼軍,才讓遼國反敗為勝。尤其是耶律休哥,這位老將在關鍵時刻冒險出城,擊敗了曹彬的部隊,讓遼軍形勢轉危為安。公元998年耶律休哥去世,公元999年耶律斜軫去世。

這兩位大將就好比北宋的曹彬、潘美,都是國之棟樑,但遼國並沒有因為良將隕落而停止進攻。蕭撻凜是望都之戰的主將,另一位是耶律奴瓜,蕭撻凜曾在耶律斜軫手下效力,並俘獲北宋名將楊業。

蕭撻凜在此次戰役同樣發揮出色,王超是宋軍總指揮,蕭撻凜在和宋軍交鋒之後,並沒有佔到便宜,兩軍陷入膠着狀態。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而真正的名將可以快速分析狀況並作出正確的判斷,蕭撻凜在混亂中發現宋軍的弱點王繼忠所部,於是派兵重點圍攻王繼忠,並切斷其糧道,史料記載“繼忠陣東偏,為敵所乘,斷餉道”。

王繼忠所部被圍,幾乎全軍覆沒,且王繼忠本人被俘,這是繼楊業、康保裔之後被遼國俘虜的第三位高級軍事長官。遼國是史上最具智慧的遊牧政權之一,源於其重用漢人,學習漢族文化和制度,這次讓其用兵也有漢人的特點,擅於奇襲和詭計。出色的指揮水準是遼軍勝利的重要籌碼。

宋軍大陣,不夠靈活,以步兵為主,騎兵太少

由於北方無險可守,都城開封也只有黃河這唯一天險,唯一保證國家安全的辦法就是陳兵於邊界。加上宋軍馬匹較少,以步兵為主,在宋太宗開始就一直以大陣對敵,這座大陣名為“平戎萬全陣”。

宋真宗趙恆依舊延續了他父親的辦法,在邊境陳列大量軍兵,以陣型的方式迎敵。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因為大陣非常堅固,很難被敵人攻克,遼軍每次碰到宋軍大陣幾乎都佔不到什麼便宜。只是這大陣的弊端同樣嚴重,遼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很強,而宋軍的步兵是追不上的,兩條腿是跑不過四條腿的。

以至於遼軍可以伺機而動,也可以觀察好形勢之後,可以用精鋭兵力攻擊器要害,宋軍的大陣是很堅固,卻非常笨拙。大陣的反應時間過長,這就可以讓遼軍打個措手不及,哪怕打不過遼軍還可以跑,而宋軍大陣則無處可逃。

宋軍騎兵太少也是制約其陣型的原因之一,西北和東北地區的養馬地都不是宋朝的地盤,那自然騎兵就會少。完美防禦就像完美進攻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好比二戰時期的馬奇諾防線,最好的防禦還是進攻。

高陽關主帥不服從指揮

這次宋軍失敗的另一原因就是兵力太少,而指揮還出現了問題。在火燒眉毛的形勢下,主將王超卻調動不了高陽關的部隊,這讓捉襟見肘的王超更是疲於應付。望都被遼軍圍攻,王超必須率兵救援,他只率並六萬去迎敵遼國的十餘萬軍隊,王超他也沒有陳慶之的本事,所以陷入苦戰。

戰爭變化莫測,戰機更是轉瞬即逝,況且當年可沒有電話、手機這類東西,消息傳送都是很慢的。不論高陽關主帥周瑩的後台有多硬,一旦貽誤戰機就再無獲勝的可能。如果兵力充足,宋軍的勝算會高很多。戰場的統一指揮太過重要,有的時候豬隊友比神一樣對手更可怕。

威虜軍城將領頑強抵抗

蕭撻凜獲勝之後也尤為囂張,在回事途中,竟然分出一部分兵力進攻嚴防死守的威虜軍城。公元1001年,遼軍在威虜軍城被宋軍大敗,被斬首2萬餘人。也許遼軍想為之前的失敗找回面子,於是舉兵進攻威虜軍城。

此時守城的正是大將魏能,就是在公元1001年擊敗遼軍的魏能。威虜軍城是駐軍城,少有百姓,城防堅固,重兵把守。遼軍無論哪次進攻都損兵折將,根本無法動威虜軍分毫,就連之後的澶州之戰也一樣,威虜軍城就屹立在那裏,而遼軍無可奈何。

面對遼國的虎狼之師,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魏能主動迎擊敵人,在魏能的鼓舞下,宋軍士氣大振,大敗遼軍,史料記載“遣其子正與都監劉知訓間道絕敵行勢,戰數十合,退薄西山下,破走之,獲器甲十八萬。”意思就是命令其子魏正、都監劉知訓從小道偷襲,打了幾十回合,擊退了遼軍,繳獲甲冑十八萬餘。雖然沒有傷及遼軍核心,卻也讓遼軍撤得十分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