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經過縣試、府試(現在的中學考試)合格後的叫童生,就有資格參加院試(現在的高考)合格後的叫做秀才,還能參加鄉試(現在的省級公務員考試)合格者叫做舉人,參加會試(現在的國考)合格者叫做貢士,然後就是殿試(現在的中央黨校考試)合格者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古代考取了功名不當差不納糧,公堂上不上刑。一般都會有大户人家來掛靠。起碼活的很滋潤。狀元級別的人一般都會掛個天子門生。家鄉該給你建祠堂修牌樓。榮譽很高的。
這個學歷和狀元是沒法直接對應的,可以大概探討一下。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從六品正七品的樣子,相當於地方的知縣,比知縣略微高那麼一丟丟。屬於正縣處級副廳局級之間。更接近正處。清北人的博士掛職地方,不過是副處級。因此,狀元比清北人的博士還高一檔。狀元全國三年一個的產量,從唐朝至清朝,中國總共誕生了592個狀元。如果算上隋朝,狀元總人數也不超過777個
不過吧中國從古到今和平時期的部級都是生出來了。唐僧他爸高中狀元丞相把女兒許給他,那是戲曲,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給個縣級職位已經是皇恩浩蕩了,後期全靠自己。
其實科舉制就是為了提拔民間人才,不在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這種尷尬局面,説白了就是統治者給平民一個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