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何沒人造假幣?專家:除了怕死,還有一個原因
我們現在日常消費中所使用的是紙幣,還有少量的小面額的硬幣,相對於硬幣來説紙幣使用起來更加的簡單,便捷。其實紙幣這種便捷的貨幣形式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在古代普遍使用金銀或銅錢的時代,市面上還是存在“銀票”這種大面額的貨幣的,這就相當於如今的紙幣。由於金錢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所以現代不乏一些鑽營取巧的人會偽造紙幣,如果不是專業機構查驗的話可能都難以察覺出來,那麼在古代為何沒有人偽造紙幣,難道那個年代的人比較憨厚?
事實上,古代最早出現紙幣的時候實在北宋年間,當時的四川出現了紙幣形式的“交子”,雖然對於大宗的貿易往來來説,這種形式的貨幣更加安全、便捷,但是當其大規模的推廣開來以後,也引起了一些宵小之輩的注意,他們開始想辦法偽造假冒的紙幣去交易,一時間市面上人心惶惶,紙幣也一度氾濫。
為了穩定市場交易穩定,打擊社會上的偽造假比亂象,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開始不斷地頒佈各種律令,只要是抓住的造假者全部處以死刑,此外當時的朝廷已經懂得了從“生產”這一源頭上杜絕造假,看看古人的防範措施真的是無懈可擊,怪不得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很難找到製造假幣者。
首先,嚴格控制紙幣制造的原材料。為了從源頭上讓紙幣變得獨一無二,難以複製,很多朝代都使用特別的紙張作為銀票的原材料,並禁止民間製造這種原材料。比如説,宋朝使用“楮皮”、明朝使用桑皮紙,這些原材料不但被朝廷牢牢掌控,還很難找到替代品,製作的工藝程序也是非常複雜。
其次,繪製精美、繁複的圖案。古代銀票上的圖案都是經過名家大師精心繪製的,精美、繁複,民間極難仿製。至於圖案的內容每個朝代也有所區別,但是大都以花鳥人物為對象,有時候也會有建築,清朝的則是以龍形圖案為主要內容,再加上一些複雜的花紋相配合。除此之外,朝廷還會採用雙色甚至是多色套印的方法來製造銀票,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紅、黑、藍三色,如果順序不對的話,也無法仿製出相似的銀票。
再次,採用密押技術或防偽印章技術杜絕造假。清朝時期的一些票號採用經常更換密押的方法防止造假,讓造假者很難跟得上更新的速度,自然也就不會大費周章的造假了。最神奇的就是防偽印章,比如説在一塊10立方厘米的印章上,刻印上多達350字的《蘭亭集序》,其中或許還會故意寫錯個別字,讓造假者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