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狀況,甚是痛心的曹操在《蒿里行》中寫道: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這首詩從關東建立討董聯軍起,闡述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現實,以及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詩真實深刻地描述了當時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被後世稱為漢末實錄的詩史。
獻帝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死之後,董卓的關東同盟軍也隨之解體,社會陷入了豪強割據的大混戰中。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通過鎮壓黃巾軍收編青州兵,進一步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建立起了自己立足的地盤。
公元196年,曹操接受謀士荀彧的建議,將漢獻帝接到了自己的大本營許(今許昌市東部)並定許為都城。
在這場羣雄割據混亂局面中,曹操上演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戲。
從此,曹操開始一面用皇帝的名義封官號令調度中央朝政,一面親自率兵征討北方的割據勢力。
經過幾年激戰,曹操先後滅掉了楊奉、袁術、呂布軍閥,收降張繡,逐走劉備,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實力迅速增強,不僅保衞了都城許的安全,而且也逐步鞏固了他在中央政權中的核心地位。
曹操統一北方,不單在於他精兵善戰的軍事謀略,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推行的屯田政策。
東漢末年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土地荒蕪,糧食奇缺。
到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的軍隊甚至要以桑食為食物,從這裏可以看出來當時的糧食是多麼的奇缺。
所以説在這一時期,任何軍事集團要想站得住腳,除了要有兵力,一定還要有充足的糧食供給。
於是曹操頒佈了《屯田令》以發展農業,同時還興辦水利,緩解旱情。
屯田制把大量無處棲身的流民,和戰敗後沒被曹操收編入青州兵的黃巾軍安置到了生產線上,不僅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軍糧和饑荒問題,更有利地穩固了當時的社會秩序。
屯田制的推行使得曹操的經濟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挾天子以令諸侯"則讓曹操在政治上佔有了充分的主動權,這些都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有力條件。
此時,一直圖謀稱霸中國北方的袁紹開始意識到,這個兒時的玩伴討伐董卓時的下屬,轉眼間變成了自己最強勁的對手。
建安五年,袁紹先是公開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大罵其為"贅閹後代",隨後又派大將顏良等渡過黃河圍攻白馬城。
十萬精兵集結在黎陽,準備南進直取許昌,曹操為了解白馬城之圍,從官渡率兵北上,自此揭開了官渡之戰的序幕。
在這場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操先是從黎陽退守到了官渡,誘敵深入,取得白馬城戰役的勝利。
而後又等待合適戰機,出奇兵燒掉了袁紹設在烏巢的糧庫,斷了袁軍的後路。
在對方軍心動搖之際,曹軍全線出擊,擊潰了泱泱十萬大軍,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也正是這場官渡之戰,直接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後,曹操很快討平了袁氏兄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緊接着又北征烏桓,最終統一了北方。
在征伐烏桓班師回兵的途中,曹操路過當年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登過的碣石山,懷古念今心潮澎湃,提筆寫下了雄渾蒼勁的著名詩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句氣勢磅礴,格調雄放,充分展示了一代豪傑吞吐日月的高遠志向與豁達胸懷。
東漢時期的烏桓是我國當時北方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當時的烏桓也是曹操心目中東北方向的一個很大的隱患。
建安十一年,烏桓攻破了幽州,十餘多萬户漢民成了烏桓的俘虜。
這一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這使得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並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征討烏桓的勝利鞏固了曹操旗下的兵力,也為他第二年揮師南下,實現全國統一的理想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知,此時的曹操在創作這篇詩作時的心情或許如同眼前的海水一樣,洶湧澎湃。
沉浸在豪情壯志之中的曹操,途中又寫下了另外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龜雖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興會淋漓的筆調充滿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統一北方後的曹操並不滿足於眼前的功績,他壯志滿懷統一全國,當時統一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盤踞在江東的孫權。
公元208年,剛剛結束北伐的曹操沒有休頓就急切的向南進兵,在順利的攻克了荊州之後與孫權劉備聯軍隔江對峙在赤壁之下,歷史上又一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一觸即發。
然而兵無常勝,在這場戰役中,熟讀兵法的曹操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以至於功敗垂成。
為解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暈船的問題,曹操下令將所有船隻都用鎖鏈相連,減弱風浪顛簸以求平穩待機攻戰。
當時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兵力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周瑜認為持久戰對自己是不利的,於是他聽取部下黃蓋的建議,針對曹操連環船的弱點準備進行火攻。
黃蓋派人給曹操送了封偽降書,隨後帶了數十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船出發,然而曹操對黃蓋詐降之計的輕信了孫劉聯軍一個千載難逢的破敵機會。
黃蓋率領的火船衝向曹營,被鎖鏈連結在了一起的曹軍戰船很快就起火燃燒,緊接着戰火延燒到岸上的營寨。
曹軍大亂,孫劉聯軍趁勢攻擊,一舉擊潰了曹操的軍隊。
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原本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兵力強於孫劉兩家數倍,但是北征烏桓又順奪荊州的戰果使曹操的驕傲情緒逐漸滋生,最終埋下了處敵不慎的因子。
此外還有一個時常被世人所忽略的兵敗原因,那就是疫病。
據《三國志》記載,赤壁大戰曹軍多為北方人,當時到南方水土不服,染上疾病,瘟疫流行,戰鬥力大減,所以最後鎩羽而歸。
曹操也曾寫信給孫權稱"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赤壁之戰是曹操能否完成統一大業的關鍵,然而這次戰役的失敗並沒有澆滅掉他的雄心壯志。
一天晚上,曹操在江面上宴請諸將,酒後作下《短歌行》感慨而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赤壁之戰的失敗使曹操喪失了統一全國的絕佳時期,赤壁的一把火已經讓曹操一統華夏的夢想破滅。
為此他後來又做出了多次努力,西征馬超、韓遂,並與東吳孫權多次交鋒,也曾聯吳打擊過關羽。
但是,一統天下的歷史機遇失不再來了。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於公元215年平定關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這時,劉備佔據西南地區的四川盆地,孫權佔據了江東一帶,曹操統一了北方。
晚年的曹操很少打過像官渡之戰那樣酣暢淋漓的大仗了,對馬超、孫權的戰爭均為防禦性戰役,對待關中的張魯也是以逼降為手段而獲勝
從《度關山》一詩隱約的可以看出,此時的曹操在軍事及政治思想上的些許轉變。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詩句中闡述曹操對生命的重視態度
此時已主政多年的曹操,領悟到了天地間,人為貴的真諦,深切體會到社會安定對於國家富強的重要性。
他希望通過休養生息來使百姓安定富足,同時提倡執政者廉潔奉公的為政原則,詩中所倡導的治國安邦的鮮明理念,也多為歷代有作為的君主所稱道。
建安二十五年,成就了千秋偉業仍舊壯心不已的一代英豪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這一年,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一生做官四十餘年,曹操大部分時間在河南地區度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曹操憑着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最終削平了北方的割據勢力,結束了漢末以來長期的軍閥混戰局面,統一了北方,對於安定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歷史上對曹操此人的評價極具爭議,但不管怎樣,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説: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戰爭之中的曹操不僅有着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還有着知人善用的任人之明,在他的心中諳熟着天下之爭即人才之爭的道理。
那麼,曹操究竟是持有怎樣獨特的人才觀才使得那麼多的名將謀士歸於麾下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來源:歷史研究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