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三國良將系列之潘璋(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在突圍時被東吳擒獲並處死,令人惋惜不已。不過關羽筆者已經專門講過多篇,所以本期主角並非關羽,而是率軍生擒關羽的東吳將領潘璋。有人可能想指出擒獲關羽的並非潘璋而是馬忠,其實沒區別。首先不大可能是將領親自去擒而是手下士兵動手,其次東吳的馬忠在正史上隻言片語帶過,並不是重要角色。至於蜀漢也有個馬忠,咱們以後會專門講到。好了,讓我們開始正題。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潘璋重大事件之一——孫權心腹

潘璋(?-234),字文珪,兗州東郡發乾人。與同列江表十二虎臣的大多數一樣,又是一個出身北方的將領。在演義中潘璋是孫策死後,孫權招賢納士時來投奔的,正史則要更早。上期周泰篇提到孫權十五歲任陽羨縣長點名挖角周泰,潘璋也是同時期跟隨的孫權。也就是説潘璋在孫策時期就已加入,只是還未顯名,具體事蹟不詳。

潘璋是個性極為鮮明的人,只不過並非高風亮節道德模範,而是完全相反。

《三國志·潘璋傳》載:性博蕩嗜酒,居貧,好賒酤,債家至門,輒言後豪富相還。

一個生性放蕩不羈,嗜酒如命的人,家裏沒錢就硬賒欠,被債主找上家門,就説以後發達了再還。怎麼看潘璋也就是個老賴,老賴欠錢不還總有百般藉口,你説你以後能發大財,誰信呢?可孫權就信。

所以孫權後來能成就帝業,確實有過人之處,在十幾歲時就有高超的識人本領。可能自信有時候也是一種特長吧,孫權特別喜歡潘璋這股沒來由的自信勁,你不是現在家貧嗎,我給你表現機會,去招募士兵。潘璋這北方漢子來到江東,倒也不簡單,真的招募到一百多人。孫權很高興,覺得自己沒看錯人,於是啓用潘璋為部將。吳郡還有不少山賊,孫權需要常常與山賊作戰,潘璋表現優異,很快被提升為別部司馬。

因為潘璋在孫策時期就直接跟隨孫權,所以是孫權的元老班底。這種心腹關係在後來起到重要作用,力保潘璋沒有因為個性惡劣而受到處罰。關於這點以後會提到,先接着往下説。

後來潘璋被任命為吳郡大市刺奸,負責督查官吏及治安管理。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盜賊消失無影,治安狀況大為改觀,由此得到孫策賞識,提拔為西安縣長。這個西安不是今天的西安市,而是位於豫章郡內,孫策將原海昏、建昌兩縣拆分成六個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管轄該地,西安縣就是其中一個新設立的縣。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潘璋重大事件之二——豫章平寇

荊州與揚州(江東)接壤,劉表與孫家父子三世的敵對關係也世所公知。很多人不清楚的事,在雙方的長期敵對中,劉表曾經佔據強勢地位,不僅讓孫堅殞命襄陽城外,還多次進兵與荊州接壤的豫章郡。

《三國志·太史慈傳》: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並督諸將拒磐。

《三國志·黃忠傳》: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

劉表侄子劉磐與黃忠駐紮在長沙攸縣,劉磐多次進攻豫章的艾、西安等縣,黃忠作為部下,必然跟着劉磐作戰。所以最早在建安四年(199),黃忠就很可能與潘璋交過手。在演義中,潘璋與黃忠在夷陵之戰中有單挑描寫,而且黃忠中伏受傷當晚去世。

這當然是小説家言,把五虎將中兩人死因歸結於潘璋,是有意塑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惡人形象,強化小説戲劇性與人物衝突,正史上並沒有這種記載。但羅貫中把黃忠之死與潘璋聯繫起來而非其他人,顯然也是熟讀歷史,因為根據史料記載,黃忠與潘璋二十多年前就是對手。越是把演義與正史都熟讀,這種巧妙的細節安排你就會發現越多。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有深刻原因的。

豫章郡最晚併入孫氏集團,又離荊州最近,所以孫家的統治基礎非常薄弱。包括韓當、呂蒙、蔣欽、周泰等一批東吳名將,基本都有過在豫章各地做縣令、縣長的經歷,用這麼多武人做地方長官,可見當時豫章的紛亂,這也有史書上大量關於山賊作亂的記載相印證。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經過潘璋一番治理,西安縣武裝力量得到加強,擊退了劉表軍,局勢逐漸平靜。山賊們又紛紛跑到隔壁建昌縣做亂,潘璋又被任命為建昌縣長,加武猛校尉。

《三國志·潘璋篇》載:討治惡民,旬月盡平,召合遺散,得八百人,將還建業。

僅用一個月時間潘璋便平定建昌的局勢,不僅擊潰山賊,還將他們召集起來,得到八百人的生力軍。至於最後一句提到潘璋帶兵回建業,看起來沒頭沒尾,其實內含玄機。

潘璋在豫章郡討伐山賊、防禦劉表,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不會回到後方,更不會帶兵回去。顯然是後方出了問題,潘璋才會帶兵往回趕。

《三國志·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潘璋本傳沒有明説的事情,在上面的記載中或許可以尋得佐證。上面明確記載孫策死後,周瑜帶兵赴喪,並得以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如果周瑜單槍匹馬去赴孫策喪禮,很難説能夠爭取得到跟張昭同等地位。眾所周知江東的投降派以張昭為代表,其他想趁孫權年少而蠢蠢欲動的各種勢力也非常多,周瑜帶兵是給孫權撐腰立威,作為孫權心腹,潘璋帶兵應該也是出於同樣理由。

從建安五年至建安七年(200-202),孫權繼位初的三年時間都沒有發動過戰爭,要知道這時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及後續戰事不斷,孫權在江東卻毫無動靜,直到建安八年(203)才開始向江夏黃祖用兵,錯失了三年發展時機。這三年孫權忙於平定賊寇、叛臣以及圖謀不軌的宗族勢力,元氣大傷。所以有周瑜、潘璋等人以武力支持,孫權才有驚無險地渡過最初的危機。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潘璋重大事件之三——隱身之謎

有個奇怪的現象,在孫權上位後潘璋就消失了。再次出現已經是建安二十年(215),中間足足十五年沒有任何記載。絕大多數同時代武將都在征討江夏、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中有過一次或多次記載,潘璋卻隻字未提。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潘璋成為孫權近衞部隊的將領拱衞左右,因為孫權很少親自帶兵出征,所以沒有潘璋的出戰記錄。第二種,潘璋作為孫權親信留守後方,所以即便孫權進攻江夏,潘璋都沒有任何記載。不論哪種,都能推斷出潘璋得到孫權非同一般的信任度,這很難得,因為江東集團這一時期內部並不平靜,前有200年孫堅之兄孫羌的兒子孫輔勾結曹操,同時孫堅之弟孫靜的兒子孫暠也意圖奪權,後有208年孫輔之兄孫賁想送兒子到曹操處為質。連孫氏宗族都如此,更不用提那些臣下,孫權長期面對的就是一個表面尚可維繫,內部並不團結的形勢。

所以潘璋長期消失於史書記載,筆者認為一定是有某種特殊職責,才使他長期沒有上前線。在曹魏也有一位類似的人物樂進,筆者也曾經分析過,樂進作為五子良將之一卻有大段的歷史空白,非早非晚正值壯年卻突然消失於史書記載,十幾年後又出來統兵作戰,推測鎮守後方震懾不臣的可能性很大。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推測的事情就到此為止,作為武將終究還是要上戰場。

建安二十年(215)初,這是潘璋再度出現的時間。由於劉備佔有益州後仍不歸還荊州,孫權大怒,派呂蒙領軍襲擊荊州,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同時以魯肅領兵至益陽與關羽對峙,劉備聞訊也親自從益州趕來,大戰一觸即發。

《三國志·吳主傳》載:(呂蒙)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

這句話裏提到四名東吳將領,分別是呂蒙、魯肅、孫皎、潘璋。呂蒙與魯肅是東吳四大統帥之二,孫皎是宗室將領,而且原本後來孫權再次謀劃奪取荊州時分別以孫皎、呂蒙為左右都督,雖然在呂蒙強烈反對之下改為呂蒙在前、孫皎後續,但也能看出孫皎的地位很高。

既然與三位大佬一起被提及,潘璋的地位顯然不會差得太多。奪取荊州三郡之地是要冒着跟劉備全面開戰的風險,孫權一定會精鋭盡出,所以在這次行動中留下姓名的,一定是孫權陣營的重要將領。

另外,呂蒙是從零陵返回支援在益陽的魯肅,而孫皎、潘璋是與呂蒙、魯肅會合而非被統領,那麼孫皎、潘璋的部隊最有可能的出發地,就是從孫權處。因為孫權不敢怠慢,已經來到陸口坐鎮指揮全局。所以潘璋在孫權這裏有一定特殊地位,未必位高權重,但卻是心腹之將。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當然,215年這次孫劉對峙最終以平分荊州結束,雙方暫時延續了和平,孫權已經集結起來的大軍在荊州無處用武,轉頭又殺向了合肥。

潘璋後續有着怎樣的表現,尤其是他的結局與演義小説中有怎樣的不同,感興趣的話敬請點擊關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2 字。

轉載請註明: 嗜酒如命卻適逢伯樂,孫權心腹愛將潘璋的早期事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