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與文種的憂慮 為什麼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
范蠡跟勾踐的關係實際上是非常密切的,密切到什麼程度呢?范蠡功成名就,離開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專門用黃金鑄造了一尊范蠡像,就放在自己的身邊,成天就面對范蠡談心談事,這樣看來勾踐在范蠡離開後的精神狀態就是近乎於癲狂了。但也因之於此,范蠡對勾踐這個人是看得很準的,范蠡曾經説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就是從面相上預測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那麼,這會不會是孔子不願輔佐勾踐的原因呢?當然不是。勾踐這個人心機非常之重,是能忍得極大恥辱的人物。當年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後,卑躬屈膝的到夫差身邊,就是端屎端尿這樣的事情勾踐也幹得非常勤快,越國有什麼好東西都會先送給夫差享用,吳國對外進攻中原勾踐還派遣越國的軍隊作為主力。勾踐這個人胸中是有大志的,所以才吃的苦中苦。但這種以國之餘力去迎合仇敵之國,勾踐這個人的自私本性暴露無遺。
因此,不管是范蠡還是文種,本來對勾踐這種性格是很懂的,只是范蠡更為徹底,孤身離開,放棄所有財富與權力。而文種則還可能心有幻想,只是辭掉了宰相的位置,而沒有做出更多的舉動。越王的自私性格,在成為江南霸主後就非常明顯,身邊的很多忠臣良將都漸漸疏遠,而那些諂媚的臣子則伺機上位,開始攫取越國人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勝果。文種即便屢次勸諫勾踐,希望勾踐親賢臣遠小人,要愛政勤政,但此時的勾踐正在積極籌謀北進中原,對文種的話已經聽不進去。
文種顯然已經意識到自己在越國的地位不保,多次與家人探討在越國的可能境遇,對朝政之事也便不再上心。這便讓那些諂媚之臣更是找到理由,勾踐的心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對文種也產生了殺心。文種當年對勾踐説自己有九種策略可滅吳國,但在用到第三種策略的時候越國就已經稱霸江南,這個理由就成了文種的催命符,越王勾踐以此理由,擔心文種將剩餘的六大策略用到敵國身上來危害越國,賜寶劍命文種自裁。
此後數年勾踐即大修宮台貪圖享樂,更是好戰不止,可謂是相當的得意洋洋。晚年之時勾踐向中原招攬賢士,邀請孔子到越國問政。而孔子此時已是儒學宗師,帶着徒弟們,帶着詩書禮儀來到越國,希望向勾踐傳播自己的仁義理念,勾踐卻以“越人好戰”為由拒絕孔子。如果是説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倒不如説是勾踐的理念不適合接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