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總是愛攀比?娃的行為背後是啥心理,一本書讓你瞭解透徹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經典

孩子攀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引起重視,或者沒有原則性的一味滿足孩子,最後促成可更為嚴重的攀比之心。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當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們對物質需求的慾望越來越高,進而出現了攀比之風,這樣的攀比心理不僅出現在成人的世界裏,其實,在小孩子的身上也存在着。例如比玩具的多少,衣服的漂亮程度甚至會比媽媽漂不漂亮,這些攀比行為充斥在同學之間。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劉女士的兒子輝輝上小學三年級,可最近發現孩子的攀比心特別嚴重,每天放學回家就會和其他同學做對比。別人買了名牌衣服,買了新書包等。

面對輝輝的唸叨,劉女士要麼毫不理會,要麼會翻兒子一記白眼,拋下一句:“那別人每次都是考第一,你怎麼考不了第一呢?”可這樣的回覆並沒有解決問題。

週末晚上,輝輝又向劉女士抱怨道:“我們班的某某同學買了一雙超霸氣的名牌運動鞋,被全班男生追捧,後來,班級裏很多男生都買了同樣類型的運動鞋,只有我還穿着最普通的運動鞋,站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

劉女士本以為輝輝會和平時一樣抱怨幾句就完事了,可沒想到兒子晚飯都沒吃,還凶神惡煞的説道:“同學都穿名牌,我也要!”説完便把自己關進了房間裏。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便會開始攀比,要求父母買名牌,看到別人的用的好的貴的,自己也要擁有,為此,父母們感到苦不堪言。

育兒的道路上困難重重,為什麼孩子攀比心如此重?究竟是娃的問題,還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們的內心?

孩子的攀比心理緣何而來

《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能幫助媽媽找到孩子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因,從而使教養難題迎刃而解。

作者凌想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10歲男孩的媽媽,她從自己的養育難題出發,採用務實的養育觀念、實操的教養方法,幫助父母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並贏得了數萬父母的認可和好評。

《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這本書聚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見的棘手育兒難題,看清孩子種種“不當行為”背後的心理真相,幫助父母將孩子的“不當行為”變得“可以理解”,同時也“可以破解”。

家長除了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外,這些因素也不可忽視。

1、原來孩子也會受父母攀比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孩子主要通過對榜樣人物的行為進行觀察,模仿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總是喜歡與朋友、鄰居進行比較、攀比,經常炫耀自己有什麼好東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學會和周圍的小朋友攀比。

當孩子看見別人有好東西時,便會滋生自己也擁有的心態,當自己有“寶物”時就會知道要拿出來展現,從而成為引人矚目的焦點,吸引更多的眼球。

2、瞭解孩子渴望獲得關注和認可心理

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總是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來滿足自己,而在他們的認知裏,只有自己比別人更好,更優於其他人,或擁有一個較好的物件這樣才會被眾多人關注,將更多的眼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同時得到別人的認可。

所以,就會產生攀比的心理,看到好的貴的,下意識的就想要擁有它。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父母如何應對

1、讓孩子參與家庭收支記錄

明明家庭經濟條件很一般,卻始終打腫臉充胖子,面對孩子提出毫無理由的需求也一味滿足,這樣不僅讓孩子的攀比心理更嚴重,甚至還會造成娃毫無生存自理能力,未來成為啃老之人。

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記錄,讓其瞭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從而能合理的提出物質需求,但對於孩子正常的物質需求,父母一定要盡力滿足,對於一些過分、無理的要求要堅守底線決不妥協。

2、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的模仿能力不容小覷, 家長的攀比行為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及時糾正自己的壞習慣,不僅如此,爸媽最好不要總拿自家娃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以免助長攀比之風。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和旗幟,讓孩子學習和模仿。

3、讓孩子適當的擁有“綠葉心態”

每次的演出只有一個主角,不可能每次都是自己當主角,別人當配角。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成為配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是“紅花”還是“綠葉”都能發光出彩。

4、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總是過分的強調某方面的優越感,尤其是金錢方面的認知。

家長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讓其量力而行,積極努力就可以,而不是一味的給他們施壓,要讓其能客觀的評價自己,並建立正確的認知。

當然,父母在育兒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時,切不可採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