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的4個表現,很多人中招,智慧父母需要警惕
愛孩子和溺愛孩子只差一個字,但結果卻大相徑庭。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待人和善、對生活充滿真摯熱誠。而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卻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抗壓能力也比較低。
那怎麼才算是溺愛孩子呢?
1、特殊待遇
在獨生子女家庭,很多父母往往都會辛苦工作,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他要奧特曼、要超人,都照給不誤,生怕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起來受了委屈,也不教孩子節省。
不管是物質上還是態度上,孩子接受到的都是“特殊待遇”,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從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總結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結論。
孩子的成長需要被關注,但要避免被過度關注。
家是我們大家的。對於建設家、維持家、從家中獲得支持,每個人都有責任、義務和權利。孩子從小到大,隨着年齡的增長,應該逐漸對家、對家中的其他成員有付出。這是每個家庭都必須認識到並建立起規定的。
2、當面袒護
曾經有人總結出中國人著名的四大寬容定律:“人都死了”、“來都來了”、“大過年的”,第四個就是不少人反感的“孩子還小”。
如果在孩子接受教育時一味地袒護,會讓孩子對正確的是非觀產生迷茫,也會降低對長輩的敬畏之心,更可能因為有靠山“保護”,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
“他還是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錯誤和責任的藉口,反而,正是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父母的默許和不以為然,很可能成了變相的鼓勵。
3、輕易滿足
孩子提出要求,家長立即給予滿足,無形之中滋長了孩子有求必應的習慣心理,會使急躁情緒加劇。
相反,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用一定的時間,延長實現要求的過程,孩子會形成一種“來之不易”的心理感受。這樣,不僅自控能力會得到加強,而且還會使孩子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結果。
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要有選擇性地去滿足,那些不切實際、無理的要求,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拒絕。
中國有句古話叫“慣子如殺子”,父母越輕易滿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沒出息。
4、過度包辦
很多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父母事無鉅細的包辦,最後養成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養起來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乾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願望,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孩子獨立性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這種基本能力、基本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如果孩子獨立做事遇到困難,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
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首先就是給孩子創造學習獨立的環境,而不是一邊喊着學獨立,一邊又事事包辦。
溺愛對孩子來説是最壞的教育,教育孩子不是毫無底線的給予,而是要讓孩子懂得珍惜,學會感恩,明白規矩。
對於每個家長來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能正常的愛,那麼我們的愛將會害了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