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民初的湖北軍隊,在裝備後勤方面已經跨入近代化。晚清時期,張之洞非常重視新軍的武器裝備情況,在湖北新軍的編練中,對裝備上的要求就是全面淘汰冷兵器,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裝備。並支持由漢陽兵工廠牽頭,組織人員進行仿製生產。
辛亥革命前,兵工廠每天額造七九口徑步槍50枝,七九口徑子彈2.5萬發左右,五七口徑山炮年額造100尊,單層開花炮彈年額造7萬顆;至1913年3月,兵工廠已能每天生產60枝七九口徑步槍,七九口徑尖圓頭子彈3萬發。1914年原定計劃年造七九口徑馬步槍15000支,子彈1500萬發,七生五山炮100尊,炮彈7萬顆,槍炮無煙火藥15萬磅。年底實際額造七九快槍6848支,子彈900萬發,七生五炮12尊。同時鋼藥廠產出無煙槍炮火藥及硝磺鹽各極水等軍工輔料,緊密配合兵工廠的生產。漢陽兵工廠實力的不斷髮展,使其在民國眾多兵工企業中佔據龍頭,為北洋政府鞏固統治,撲滅各地武裝反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兵工廠生產的軍械支援直軍使用。1921年川鄂戰爭時,吳佩孚直軍及湖北省軍有兩個師四個混成旅在鄂西對抗川軍三個師四個混成旅。在軍械上鄂軍共有陸路炮20餘尊,過山炮40餘尊,機關炮70餘尊,炮彈更是源源不絕。相比之下的川軍在軍械數量和質量上遠遠不如湖北軍。
1924年,直奉戰雲漸濃,為供應直系軍備,兵工廠加緊生產,最大產量增加。1925年2月開工建造電機廠。該廠廠房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能力較前大有提高。1926年北伐軍佔領武漢,據統計,兵工廠每月能生產五千支步槍,二、三百萬發子彈,十二挺機槍等。至1928年,漢陽兵工廠生產各種槍支70餘萬支、炮2200餘槍炮彈4.33億顆、炸彈864枚、手榴彈3.5萬枚。而此時,槍廠月產步槍3000---6000支、30節式機關槍9挺及馬克沁重機槍、柏克門式機關槍若干、自來得手槍120支;槍彈廠日產各類槍彈105萬發。在抗戰以前漢陽兵工廠都佔據着全國軍工生產的首位。
漢陽兵工廠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問題是經費的缺乏。兵工廠每月開支有10萬1千元左右,民國初期,政府所供應經費尚能負擔得起兵工廠日常經營。
從1919年起,經費開始間斷性地拖欠。1920年,由於經費支細,兵工廠減產,並將生產重點轉向有經濟效益的鍊鋼上。1922年3月底,時任兵工廠廠長的楊文愷、會辦敖延全向吳佩孚、陸軍部催撥經費,並稱廠務己近乎完全停止。1923年時經過統計,欠兵工廠的經費己積累了三十個月左右,共約四百萬元。
這也是湖北督軍最頭疼的問題,1921年,蕭耀南就為漢陽兵工廠欠費的事情向中央急催氣至1922年2月,因北京政府拖欠兵工廠經費太巨,漢陽兵工廠改為省有,並放開替各省製造軍火的限制,希望以此方法使兵工廠獲利以供應生產。兵工廠所產武器,大部分補充吳佩孚系的直軍,並可在吳佩孚的首肯下為其他各省督軍代造加工。值得一提的是,兵工廠通過代造加工獲利不少,除了匯給吳佩孚的代造外加格外費之外,還有購買製造槍械原材料的回扣費,由工廠領導和工人共同分享,因此這一時期兵工廠工人待遇良好,工作熱情較高。
另外漢陽兵工廠雖然建廠歷史悠久,規模不斷髮展,但在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上卻很少有改進。1925年《益世報》的調查稱,漢廠機器“多已陳舊,或竟有不能適用於今日者”,在管理上“但知保持原狀,未嘗注意改進”。因此在北洋政府後期,漢陽兵工廠積極的發展勢頭漸漸衰退了。
參考資料
【1】楊文愷,《漢陽兵工廠與曹餛吳佩孚》,《湖北文史資料》,第二十七輯,第139頁。
【2】《漢陽兵工廠之參觀》,《益世報》,19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