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廣為流傳,後主劉禪也的確沒什麼血性,鄧艾大軍還沒到成都,他就下定了投降的決心,似乎真的有點無能。
這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彷彿劉備只有這一個兒子,才萬般無奈地選他為繼承人。
其實並非如此,劉備有三個親生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還有一個養子劉封。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就是這位在正史、野史中都被淡化的劉家養子。
劉封本姓寇,是長沙郡劉姓人家的外甥。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不知怎的認識了這小孩,看他虎頭虎腦的挺可愛,再加上當時劉備還沒有兒子,索性收養了他,改名劉封。
劉備向來有識人之能,劉封能被他看中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從小學習武藝,力氣過人、性格剛烈,長大後成為劉備軍中一員猛將。
公元211年,劉備受劉璋之邀入益州抵禦漢中的張魯,後因想拿下益州而與劉璋翻臉,急召留守荊州的部屬入蜀作戰。
劉封跟着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溯流西上進攻益州,所過之地戰無不可,從無敗績。這是他在歷史上的首秀,獲得滿堂喝彩,那時他大約才20多歲。劉備極為讚賞,平定益州後封他為副軍中郎將。
218年,劉備攻漢中,此時的漢中已歸曹操,張魯早在215年就降了曹。雙方交戰,曹操來援,劉備派劉封出陣挑戰,曹操大罵道:“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
意為“你這賣鞋的小子,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擋你家太公麼!等我叫我家長黃鬍子的真兒子來打你。”
這話説得很有意思,不像是戰場上的罵陣,反而像一個老父親看到別人家平白得了個給力的養子,忍不住炫耀自己兒子也不錯,而且還是親生的。
曹操彷彿在驕傲地説:劉備小兒,你有什麼好狂的,劉封再厲害也不是你親兒子,你親兒子且上不得戰場呢!而我兒子已經是打過無數戰役的成年男子。比兒子,你輸了!
不得不説,曹操是真把劉備當勁敵了,各方面都想勝過他。之後曹操果然調兒子曹彰來與劉封對戰,但等曹彰日夜兼職趕到長安的時候,曹操已經撤軍,曹、劉兩家第二代沒有在戰場上進行過正面對抗。
曹彰是成名已久的將領,曹操想讓他來打劉封,足以證明劉封的表現有多出色。如果劉封差勁,曹操犯不着動用曹彰。
照此發展下去,劉封有可能成為蜀漢集團第二代中堅力量,在關羽、張飛等人老去後挑大粱。但220年,劉封被劉備賜死了。
為何劉備要這麼做?明面上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助關羽,二是逼反孟達。下面就詳細説説這兩件事。
219年,關羽趁着曹操調兵防備孫權,進攻兵力空虛的襄陽和樊城。圍困樊城時,關羽多次向駐守在上庸三郡的劉封求助,都被他以“三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拒絕了。
那麼,劉封到底該不該助關羽呢?從戰略角度來看,不應該。
首先,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就是個錯誤。
荊州對蜀漢何等重要?劉備派他守荊州,就是讓自己最信任的人守最重要的地盤。關羽只要守住荊州,就是對蜀漢最大的貢獻,劉備對他的定位是守不是攻。
拿下襄、樊,對蜀漢固然有利,其實也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倘若荊州有失,則會對蜀漢造成沉重的打擊。也就是説,風險和收益是不成正比的,若有大局觀,此時就應該聯合東吳,派出精兵給曹操製造點麻煩,而不是開啓傷筋動骨的大戰。
換言之,蜀漢還沒有準備好,休養生息才是最應該做的。
然而關羽和東吳的關係差得不能再差,孫權想讓兒子娶關家女兒,關羽把使者大罵了一頓,説“虎女豈可嫁犬子”,把孫權氣得半死。這場聯姻是應該拒絕的,如果和孫權成了親家,關羽肯定會遭到劉備的猜疑,但話可以不要説這麼狠。
諸葛亮入蜀前,給關羽留下一個策略“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是蜀漢的總體戰略思維,關羽卻把孫權得罪得死死的。因而孫權在曹操的鼓動下,破壞了持續十多年的孫劉聯盟,反殺關羽。
孫權毀約,固然是在利益驅使下做出的決定,但如果和關羽的關係不是這麼僵硬,他也可以選擇站在蜀漢這一邊,繼續進攻曹操佔領的合肥,怎麼做都有利。
既然這場戰役本就不該發生,劉封不助關羽也説得過去。況且,關羽並不是劉封的直接上級,如果他想調劉封,應該向劉備打申請,由劉備向劉封下令,這才是正常的程序。劉封要是聽了他的調令,説不定還會被劉備問罪。
其次,劉封的任務也很重要。
當年曹操佔領漢中,從原來的漢中郡劃分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劉備攻取漢中後,延續了這種劃分,任命當地豪強申儀為西城太守、申耽為上庸太守,益州歸附的孟達為房陵太守。
這三人都不是蜀漢集團的元老,上庸三郡的地理位置又相當重要,處於南郡與襄陽之間。佔據此地,就能打開漢中與南郡之間的通道,若是丟失,則漢中和荊州難守,益州也就門户大開了。
因而,劉備派養子劉封駐守上庸,一方面是壓制或者説監視這三個人,穩定三郡局面;另一方面也是靠他扛住來自外部的進攻,確保上庸三郡掌握在蜀漢手中。此時劉備對劉封還是很信任的。
從某種角度來看,劉封和關羽的任務一樣,都是守住不容有失之地。襄、樊之戰發生時,漢中之戰才結束幾個月,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屬於新附,對劉備還沒有培養起忠心,説不準什麼時候就又反了,劉封不敢擅離。
關羽冒進,劉封保守。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封小心保上庸,這不算是錯。
然而關羽的死讓劉備極為痛心,荊州之失更讓劉備近乎失去理智,再加上孟達之事,劉封就被遷怒了。
劉封心心念念要保上庸,結果還是沒保住,因為孟達反了。
孟達本是劉璋手下,典型的老兵油子,劉璋敗後降劉備。關羽向上庸求助這事兒,孟達也是知道的,還向劉封進言不要出兵相助,守好上庸三郡才是他們的任務。
但關羽一死,孟達就明白大事不妙了。他認為,以劉備和關羽的感情,肯定要治罪不出兵的人,劉封是劉備養子,再怎麼也不會拿他出氣,那麼自己就成了替罪羊。
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帶着四千部曲跑向了曹營。其實他的分析挺有道理,如果不跑,遭殃的就是他。
臨行前給劉備寫了封信,説自己歸附以來沒啥功勞,犯了很多錯誤,現在想要學習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請求劉備還他自由之身。還説他雖離開,心裏沒有怨言,請劉備從自己身上吸取經驗,不要再看錯人。
這是背叛前還要噁心一把,劉備好氣,保持不了微笑。更讓他憤怒的是,孟達轉身就帶着魏將徐晃和夏侯尚來奪取上庸三郡。
因為之前劉封和孟達有過爭執,據説搶過孟達的鼓樂隊。這事兒就被定性為劉封一再欺凌孟達,孟達忍受不了才反出蜀漢。這也成了劉備賜死劉封的依據之一。
但事實上,孟達和劉封並沒有太大的矛盾,相處得不錯。
孟達還給劉封也寫了封信,勸他降曹。大意是,你不是劉備的親兒子,卻佔據了劉備親兒子才能到達的高位,君不君、臣不臣,幼主劉禪被立為太子後,你的處境將越來越尷尬。劉備身邊必然有人離間你,此戰你要是敗了,回去後必將遇到禍事,不如降了吧。
這裏感嘆一句,孟達真是什麼事都看透了。但劉封對劉備忠心耿耿,豈是他幾句話就能説反的?堅決不降,率領三郡守軍要與曹軍血戰到底。
可這時後方又出事了,申儀、申耽兩兄弟本是被逼無奈才降劉備的,對他沒什麼忠誠度,這會兒看曹軍強大,立刻背叛了劉封。
劉封眼見大勢已去,拼死逃回成都,本以為會受到養父的撫慰,不料劉備痛罵他一番,令他自盡。劉封死前長嘆道,悔不聽孟達之言。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不助關羽、逼反孟達都只是劉備賜死劉封的藉口,他縱然有過錯,那也罪不致死。真正的原因,正如孟達所説,劉備是在為親生兒子劉禪掃清障礙。
劉禪是蜀漢太子,文不成、武不就,而做為養子的劉封能征善戰,在軍中有了威望。親子勢弱,養子勢強,親子有可能被養子掣肘,劉備選擇保親子。
這一點在《三國志·劉封傳》中説得明明白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意為,諸葛亮擔心劉封過於剛猛,劉備去世、後主登基後駕馭不了他,勸劉備除之。
但以諸葛亮的為人品性,能難相信他會説出這種話。估計也是給劉備背了黑鍋,想殺劉封的,從始至終就是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