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科舉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產生以來,

一大批社會中下層人士的做官機會顯著增加,

他們苦讀詩書並身懷家國之志,只盼有朝一日能夠鯉魚躍龍門。而當他們完成自身理想的同時,

國家也因此籠絡了許多可用之才。到了宋代,出於“興文教,抑武事”的治國思想,

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分佈,因科舉制度而完成自身積極躍遷的人也越來越多。

但與同時,也有許多或因為天賦限制、或因為知識不夠、又或是隻是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而導致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存在。此類人數量眾多且不乏有真才實學之人,

而為了以合適的方法與態度來對待他們,特奏名制度也就在宋朝產生並盛行。

宋朝特奏名制度與正規科舉有着很大差異

特奏名制度的相關程序並不完善

在《宋史》中,對特奏名制度有着這樣的闡述:“凡士貢於鄉而屢細於禮部 ,或廷試所不錄者 , 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 ,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 ,徑許附試 ,故曰特奏名。”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宋徽宗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

特奏名是專為那些屢次參加科舉制度卻從未中舉的人而準備,

落榜者的福利,其中充滿着濃濃的恩惠意味。

對統治者來説,他們大多並無真才實學,很難為國家、社會乃至君王做出重要的突出貢獻,

與中舉者相比絲毫不值得自身付大大代價去關心與注意。

而在宋朝之前乃至之後,也從未出現過特奏名制度,這就使得宋朝政府需要

在沒有前人經驗的參考下花費時間與精力制定一套相對應的體制。

再加上特奏名者本身也不受重視,

這就使這種制度從產生之初就並不完善,此後也一直沒有大的改進。

在宋朝歷史上,

因不同皇帝、不同形式、不同政策而特奏名制度也相應進行改變的例子數不勝數,這就足以看出它的脆弱性。

被賦予特奏名資格的人仕途幾乎黯淡無光

首先,

參與這一制度的人大多是一羣在科舉考試之中的“失敗者”,

雖然其中不乏才學出眾者,但佔比實在太少,完全不足以納入考量的範圍之中。

其次他們並不需要經歷殿試便可以獲得賞賜,這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不少。

雖然其後因為特奏名人數的增多也不得不舉行考試以進行成績分級

,但試題相對簡單,幾乎不帶有考察性質。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低級官員

如神宗年間,一名老儒只在試卷上寫了“臣老矣 ,不能為文也 ,伏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字眼,便被給予了“特給初品官,食俸終身” 的待遇。

也因此,因特奏名而取得政治地位的人往往會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

他們中的許多都只是被授予了虛職與名銜,就算部分人擁有實權,也只是擔任一些低級官員,

至於以後的加官進爵更是難上加難。説到底,國家能給他們一些安撫已算盡心盡力,再給予更多便是在揮霍權力了。

而部分特奏名官員本身也充滿自卑,

如南宋名儒魏了翁的老師便因成為特奏名官員時而發出

“是科也,今例以氣衰戒得,日暮倒行目之。”的感慨。

特奏名制度的產生是統治者對歷史與現實情況的結合參考

防止威脅中央統治的叛亂出現

作為唐朝滅亡之後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宋朝在許多政策方面都是以唐朝的失敗為反面例子來進行相對應的修改,

比如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擁兵自重是造成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宋朝就直接將軍隊納入皇帝管轄,

同時切斷將軍與軍隊的長時間聯繫,從而有效防止了地方叛亂的出現。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黃巢起義

而提到最後唐朝的滅亡,則不得不説到寫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

而他的身份則是

最讓人宋朝統治者忌憚的——落第進士。

在久試不第之後

,出於失望與怨恨的心理,黃巢毅然發動起義,

雖然最終失敗,但卻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這一事件讓宋朝統治者看到了落第進士的威脅性其實是極大的,對他們予以寬慰便是十分有必要的。

除了這種歷史上的鮮活教訓,

宋朝本身也存在這種落第進士另投他國的情況。

在殿試之中遭到黜落之後,張元、吳昊投奔西夏,深受當時西夏國主元昊的重視並在西夏對抗宋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倚為謀主 ,

以抗朝廷

連兵

十餘年 ,西方至為疲弊。

此外,

宋朝時期尚文之風盛行,參加科舉的人越多,落第的人也就越多,

這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潛在動亂力量。

前有黃巢起義,今有張吳兩人叛國投敵,宋朝統治者深深明白對落第進士一定不能放任不管,

在追名逐利及失望怨恨的情緒之下,他們無論做出什麼行為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如果不做出相應的對策,便很容易引發社會動盪。

穩固地方並促進當地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

對統治者而言,如果不能將地方牢牢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他自身的統治也會因此感到莫大的不安;對地方來説,

如果中央不能維護其穩定和促進發展,那麼便很容易導致民心渙散從而生出叛亂的心思。

在這種考慮之下,

郡縣制產生,“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

將中央對地方的實際管控力度大大加強。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百姓

而宋朝在實行州、縣二級制的同時,

新增了路這一行政區劃,其目的就是為了將地方的政治權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

但即便如此,還是會有諸多地方是中央無力管轄或者不願管轄的,但如果不進行一定的治理,又難保不會發生叛亂。而此時特奏名制度則為宋朝統治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

將大量特奏名官員放到偏遠地區與下層農村當中。

正如前文所説,

特奏名制度使得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在最廣範圍的基層裏紮根。

但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們在鄉村社會中極其活躍,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促進鄉村與邊遠地方發展的引導者。

他們興修水利、普及教育、維護社會治安……

將皇帝的統治威嚴傳送到全國的各個地方,

極大穩固了地方穩定。

此外,他們本身便是出於皇帝特別的恩惠下才能謀得一官半職,對皇帝充滿了感激之情,再加上也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在應舉時創造一點便利,

這就使得他們即便身處偏遠,但依然會勤懇工作,使中央政府大為放心。

特奏名制度的實行也為宋朝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使宋朝冗官現象更為嚴重

宋朝時期最為著名也最為嚴重的問題便是三冗問題,

即冗兵冗官冗費。

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宋朝政府設立了許多機構來進行權力的分發,

為了維持它們的日常運行又招聘了大量工作人員。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官員

正如趙翼所説:“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薦闢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益月添,遂至不可紀極。"

大量工作性質、內容相同的官員賴在政府之中,冗官也就此形成。

他們按時拿着朝廷的俸祿,對宋朝政府的財政造成了極大壓力

,同時將一些真才實學者的政治晉升空間壓縮,危害不可謂不小,

而特奏名制度的實行則再度加重了這一現象。

許多人未經考核便能夠獲得來自政府的俸祿,而由於能力平庸且仕途黯淡,他們又無法在政治上提供有效的建議。此外,

他們的大量存在還會造成政府辦事效率低下,

在軍事等方面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加重官場上的不正之風

由於特奏名制度之中的人大多數都為老人,這也就使其擁有了另一個稱呼——

老榜。

與年輕人相比,

他們的思想更為僵化與迂腐,不但在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樹,甚至還會對其他有賢能的人進行打壓

。而由於他們廣泛分佈在鄉村及一些偏遠地區,處於皇權最為薄弱的地方,

也能擁有相對來説更強大的自主決斷權力。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老榜

如果他們想要以公謀私,

如提高税收、運用特權、優待自家後輩等,

許多普通民眾也並沒有太好的辦法。最後,如果他們選擇聯合手段,將不同官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便會形成官官相護的情況,

而政府官員數量龐大,監察機構也很難將這種關係查得清清楚楚,可謂是宋朝官場上的毒瘤。

總結

特奏名制度在宋朝的產生

既是因為宋朝對唐朝科舉制度的繼承,也是由於當時特別的立國政策所導致

。可以説,只有在宋代才可以形成如此特別的制度。雖然宋朝是我國曆史上經濟發展最為快速與繁榮的時期,

但其中的大部分卻被當時政府數量龐大的官員所自主消化,無法將更多的財政騰出以進行軍備、民生等方面的建設,

也就無法真正增強其國力。

但即便如此,特奏名制度也發揮出了它相應的作用——

吸收了許多社會中的落第分子,從而使宋朝至少在內部統治維持着穩固狀態。

參考資料:

1、《宋史》

2、《皇恩下的禍端——試戲宋代特奏名制度的弊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53 字。

轉載請註明: 宋代落榜者的福利—特奏名制:名落孫山可入仕,下放基層當小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