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導語

阿克賽欽從唐朝開始就已經成為中國的藩屬地區,那個時候真正開發此地區的不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也不是武功赫赫的唐朝漢人,而是從蒙古高原失敗之後西逃的突厥人。曾經煊赫一時,能夠與歷史上的匈奴相比肩的突厥在唐朝不到五十年的打擊之下土崩瓦解,餘下的突厥諸部以大小部落的形式向西逃去,其中有一支突厥人在繞過巴爾喀什湖與中亞草原之後來到了今天的印度河平原,他們向東探索,最終在今天的新疆與西藏陸上交界地區定居,他們將這塊土地叫做阿克賽欽。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用漢語的“音譯”的確是這樣,可是在突厥人的眼中,他們的眼中的這片土地充滿了白色石頭,因此古代

突厥語稱其為“阿克賽欽”用漢語的意譯就是“中國的白石灘”比較奇怪的是“阿克賽欽”裏面的欽字又被一部分突厥後代稱呼為秦。

據説這是繼承了匈奴人的習慣,稱中原的地區的中國之人為秦,而不是漢,是因為草原民族最開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是秦朝滅亡之後北竄的秦人。但就是這個以歷史習慣命名的土地卻在21世紀的今天成為了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地區的咽喉。

唐宋時代的文化影響遠涉中亞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隋朝時期的中華文化圈

漢武帝時期對於中國疆域的開拓雖然遠達巴爾喀什湖,但漢朝設置的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始終只是侷限於如今的青海與新疆中亞等地區,突厥人口中的阿克賽欽在漢朝時期是不被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的,當時實行的是一種間接統治,中國就是整個天下,秦始皇統一中國本部地區,而漢武帝開始向四方以文化和武力兩種方式合併開拓,所以

古代中國早在兩千多年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守在四夷的任務。

所謂的守在四夷指的是古代中國邊界足夠廣大,如果發生戰爭不至於中國軍民在九州本土上面作戰,而是從中國本土地區派遣軍隊在邊境地區擊退敵人的進攻,這樣可使使得中國的損失減少到最小,不會影響到本土的農業生產。雖然説當時的阿克賽欽地區沒有被重視,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西羌部族依舊是從文化上統屬於漢朝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唐宋時期。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唐朝時期的中華文化圈

唐朝之於隋朝的關係正如漢朝之於隋朝的關係,只不過初唐時期的君臣的確要比漢初難的多。唐高祖自不必説,為了建立他們自己的天下,差點成為了石敬塘第一,到後面唐太宗李世民當國的時候,突厥的強大更甚當初的匈奴,過去的匈奴只是在河南地的平城給劉邦來了一個下馬威,但到了唐太宗時期,突厥的鐵騎甚至一度踏到了渭水河岸,從秦始皇和漢武帝確立的守在四夷武備政策到唐太宗開始被突厥破壞。為了確保帝都長安地區的安全,李世民也只能簽訂城下之盟。幸好的是後面經過唐朝君臣的卧薪嚐膽,重新收復瞭如今的寧夏平原等地區,重新恢復了秦漢時代的守在四夷政策,為唐帝國在東方世界稱霸奠定了基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至強之國,

一旦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會重新恢復過去的強大。這個過程一般不超過三代人,所以從唐太宗到唐玄宗這三代君王,他們不僅恢復了過去那種守在四夷的政策。更把唐朝的疆域擴大到了超越漢朝的程度,曾經的西域都護府以另一個名稱在天山南北重新設立,隨之而來的還有平定突厥之後的安北都護府與安東都護府。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漢人軍隊

突厥在滅亡之後,他們的部落遺族逃亡了西方,阿克賽欽不僅是突厥遺族對東方大唐的敬畏,取名為秦是對恢復故國的希冀,這裏為什麼這樣説,因為古代中國無論中原還是四方夷狄,如果堅持傳統就代表着要恢復故國,突厥稱這裏為阿克賽欽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恢復故國,這個影響一直從唐朝開元年間延續到了宋朝,大宋文盛而武弱,始終沒能夠恢復秦漢故疆,就更不用説盛唐了,那個時候的

宋朝使得漢武帝及後世諸多英明君主守在四夷的政策破產了三百年之久,而那個時候的阿克賽欽也與中國不相 通。

元明清三代以來對阿克賽欽地區文治武功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蒙古與宋

元朝時期的蒙古人在文化教化上面雖然遠不及南方的宋人,但他們對於戰爭武功的極致謀劃卻是遠超宋朝的。當年的蒙古人在淮河防線上面長達幾十年的損兵折將使得他們對以北統南這種戰略征服的耐心,宋人雖然不擅長開疆拓土,卻在構建防線上面領先世界,以淮河,襄陽,大散關,漢中地區為橫向曲線的戰略防禦地帶從岳飛死後就開始籌劃,在以後的時間裏面,但是南宋名將都會在這條防線上面以練兵的形式加固關防,最終使得

這條防線成為了南宋王朝一百多年的生命線。

蒙古人並不是只有鐵騎,他們還有如同長生天一般軍事天才。當年的成吉思汗就已經設想了繞道西域,吐蕃,雲貴川地區攻取南宋的計劃。這個計劃具體的實施者好像是蒙古黃金家族之中的忽必烈,當年的忽必烈從在西域到道路上他或許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足跡與這個戰略構想的實施會成為七百年後中國再次統一的契機,

當時的人將這種戰爭奇蹟叫做兵法,但文明後世的人更多將它稱為“戰略大迂迴”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元朝大軍翻越阿克薩欽

這一次的戰略大迂迴使得蒙古人忽必烈和他的幾十萬大軍重新走起了盛唐名將高仙芝千里奔襲小勃律的舊路,只不過這條路是相反的,而這塊土地也不再是六百年前的舊稱,現在叫做阿克賽欽。蒙古人的幾十萬大軍跋涉山海,一路上遇到的抵抗力量也是望風披靡,就在蒙古西路幾十萬大軍攻克大理的時候,蒙古內部出了問題,但這並不能證明蒙古大軍戰略構想的錯誤。

繞道西域進藏,再取路雲貴川以突破淮河防線恰好證明了蒙古“戰略大迂迴”的歷史意義,而“阿克賽欽”地區在此以後也成為了由西域入藏的戰略要地,我們將其稱為西域入藏的咽喉也不為過,而在蒙古軍滅宋之戰後的歷史之中,

但凡欲統一中國成一超越前代之國家,無不將阿克賽欽納入囊中

大明不足以論,雖然從歷史角度上面來説遠邁漢唐,但感情角度上的確是差之遠已。

明朝建立之後就於西藏地區設置了宣政院用來節制這裏,當然這裏的宣政院也包括着阿克賽欽地區,但明朝朝堂並沒有像清朝年間那樣派遣實權大臣進行管轄,所以我們這裏説明朝對廣大的西藏地區是統而不治,依舊是和過去的附庸臣屬一樣,只不過多了一層冊封與朝拜的程序,這一點還是得自於與元朝的武力征服和制度草創。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清帝國全盛

清朝初年有一支神秘的隊伍再次路過了阿克賽欽,這支隊伍的派遣之人是準格爾蒙古的汗,他們攜帶着數千峯駱駝,馬匹,牛羊,以及各種毛皮來到西藏地區對學習和弘揚佛法,這種規模宏大的和平文化傳播方式貫穿整個清朝,每一次費銀都在幾十萬兩左右,而他們從西域地區進藏還是要經過阿克賽欽地區,這塊中國的白石灘不僅接納了三百多年以前以武力征服的蒙古大軍,更是以同樣的態度接納了這批虔心求佛的蒙古人

,阿克賽欽地區從唐至清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他的主權,歷代帝王以及先賢都在這塊中國的白石灘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歷史痕跡。

近代的阿克賽欽與中亞新藏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阿克賽欽地圖

阿克賽欽地區從當代的角度來看,國際位置是處於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交界的地區,省際位置是位於西藏的阿里地區和新疆的和田地區交界,

四萬多平方千米的相對平坦使得阿克賽欽成為了新疆入藏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都是高山和冰原,

這就使得阿克賽欽必須要掌握在中國的手中,否則中國的西部邊疆將不再完整,要想達到由西藏入新疆就必須繞路幾千裏。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延續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礎之上,在阿克賽欽地區設置了拓展局,在法理和政統上面確立了中國對這塊地方的主權,而拓展局的長官則是由西藏的駐藏大臣進行管轄。而在清朝末年,因為國力衰落的原因,在1846年,英印政府宣佈過去的達拉克地區歸屬他們所有,而他們為了方便入侵新疆,以達到與沙俄在中亞爭霸的目的,在1864年派遣約翰遜在中國的西藏邊界劃定了一條所謂的約翰遜線,

這條線將中國的達拉克地區和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都劃入了他們的手中,這在後來英國殖民者敗退之後便和麥克洪馬線一同成為了中印兩國的兩大爭端來源。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阿克賽欽與拉達克

清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道光皇帝以來,中國從來沒有放棄對阿克賽欽的主權控制;今天,有人把中印交界地區的加勒萬河谷認為是中國邊界極限,這種説法的不對的,我們真正的故土在河谷對面的拉達克地區,從西藏阿里到新疆和田地區都是靠着阿克賽欽來溝通天塹,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阿克賽欽又能夠引兵入克什米爾,達到兵威震於中亞的目的。

結語:

阿克賽欽地區並不是整個中亞高原上的頂峯,真正的中亞之巔是在帕米爾高原,也就是我們漢唐故土之中的葱嶺,當年漢人出西域,此山之葱如嶺,故有此名。而近代以來,清帝國的土崩瓦解使得許多漢唐舊疆不斷被侵蝕,這裏面

有東方之外東北,長白山天池,有南方之老山,有西南之江心坡,藏南,拉達克,有西方之葱嶺,巴爾喀什湖,有西北之唐努烏梁海,有北方之外蒙古,貝加爾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93 字。

轉載請註明: 阿克賽欽何以成為中國控制中亞與新藏的咽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