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戰勝原作者”, 緣於“出題套路”

“高考題戰勝原作者”, 緣於“出題套路”

  今年高考語文卷閲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峯的短篇小説《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裏跳出來的魚“眼裏還閃着一絲詭異的光”。而閲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6月10日《北京青年報》)

  “高考閲讀理解題打敗原作者”的情形,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這幾乎成了一個普遍問題,備受關注。消息中,就的這道閲讀理解題,即便原作者鞏高峯迴應稱“自己做出的答案和標準答案有80%是吻合的”,出題者還算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文章,而考生吐槽、“喊難”,是因為考生大多是95後這代孩子,“完全沒有那種生活經驗”,但筆者仍要懷疑原作者這種説辭,是在有意遷就出題人,彷彿在向出題人示好似的。

“高考題戰勝原作者”, 緣於“出題套路”

  消息中也披露,這位作家的作品,多次被列入高考題。料想,其中即便沒有純粹的利益輸送,也涉嫌名譽維護,是互不拆台。一位作家,能有作品可入高考出題者的法眼,對作家來説,不得不説是份榮耀。

  “自己做出的答案和標準答案有80%是吻合的”,並不能説明什麼,起碼,稱出題人充分理解了作者文章,是很牽強的。這個80%的“吻合率”,像作品結尾那道本來沒有實際意義的“詭異的光”一樣,有點“搞笑”。80%的“吻合率”,算不算高度一致?筆者以為應該不算。達到95%以上,或許才算。

  很顯然,在這裏原作者也該關注出題人給出的標準答案,認真推敲這個標準答案是否言過其實,是否存在出題人“過度理解”的情形,同時作者要亮出自己具體的意見或建議,達到作者與出題人的互動。因為這些,或許能夠給出題人一種引導、啓示,抑或是一種糾偏、矯正。即便真的“打敗原作者”,也該讓原作者心服口服,眼前一亮。

  我們許多都知道,一篇(部)好作品的意義,是開放的、多元的、多意的。其中不乏優秀的閲讀者能夠對該作品深度理解,獨具隻眼,生髮出有別於大多數人的有意義的解讀。而且,這個閲讀者完全可以是出題人。但是,在高考題的閲讀理解上,還是以其通常意義上的解讀考察為主才合適。特別的意義,應該作為學術交流。或者,在出題時,其標準答案也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並且能夠被出題人一併列舉出來,考生答出相近的意思即可。

“高考題戰勝原作者”, 緣於“出題套路”

  弔詭的是,作者鞏高峯稱,“高考,我認為就是一種‘遊戲’嘛,參加高考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你考試的時候就必須揣摩一下出題老師的想法,不然的話你就拿不了高分。”這無疑道出出題老師出題是有“套路”的,考生就必須向老師這“套路”上靠,要按“路數”答題。否則,你考生就會敗得很慘。

  既有這個“出題套路”,那麼對不起,“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就不是笑話,而是註定的,原作者被打敗,也是大有可能的。因為“出題套路”不是針對考察閲讀理解力本身,一定程度上説,它甚至是衝着玩壞這個能力來的。□賈志勇

  2017年6月10日星期六18:34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3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題戰勝原作者”, 緣於“出題套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