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從朋友圈刷屏到爆料反轉,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卻讓全民都面臨了一場“這到底是不是騙局”的考驗。經過多方努力,“羅一笑”事件的基本事實已經釐清,是非曲直也有了判斷。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社會募捐有很多,根據其募款方式和傳播的特點可以總結為“朋友圈慈善”。不少“朋友圈慈善”行為都經歷了相似的劇烈反轉,它們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很一致。
要點速讀1募捐門檻低、效率高是“朋友圈慈善”備受青睞的主要原因。2“羅一笑”事件的標本意義在於,它可能成為《慈善法》施行後的第一案。3對於關注度高的“朋友圈慈善”,社會監督是個利器。而“朋友圈慈善”環境的淨化,最終要靠信息公開。多種因素造就了“朋友圈慈善”的繁榮
在現實生活中,“朋友圈”被廣泛使用,以至於超越了“微信朋友圈”的範疇,成了人脈的代名詞。所謂“朋友圈慈善”,是指基於社交的個人求助或募捐行為,尤其是指那些在支付、傳播過程中極大地藉助社交網絡力量的個人求助或公共募捐。
“朋友圈慈善”呈現出兩種樣態。一種如“羅一笑事件”所示,它不借助傳統的慈善基金會或者互聯網募捐平台,而是通過自媒體賬號直接進行情緒動員。它有兩個特點:1.通過“打賞”、“讚賞”等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募款方式,吸收捐款非常高效;2.利用朋友圈、微博的黏合度進行廣泛傳播,傳播效率高。另一種是諸如“輕鬆籌”等互聯網籌款平台的求助信息在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
輕鬆籌,官網上介紹其是“基於社交的全民眾籌平台”,平台上的“大病救助”項目引發過很多爭議。
兩種模式中,前者屬於個人求助的範疇。因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中並沒有提出募捐的需求。《慈善法》規定個人不可以公開募捐,但是並未禁止個人求助。後者則是屬於《慈善法》管轄的基於平台的公開募捐。通常是個人在具備公募資格的互聯網募捐平台上發起求助(目前有13家網絡募捐平台具備公募資格),然後平台對籌款者提供的相關資料進行審核,包括身份證、診斷報告、住院證明等,募款信息的傳播主要依靠社交平台。
“朋友圈慈善”的興起有多種因素。首先它極大地降低了個人求助的成本,資助人的支付成本,同時能通過直接的社交關係紐帶,完成各種間接社會關係的高效動員。其次,無論是官辦基金會還是民間基金會,都出現過信息不夠公開透明而引發質疑的情況。這些行為直接傷害了部分民眾對公益基金的信任和捐款的熱情,因此他們更願意直接捐款給確定的個人。此外,慈善也是個技術活,慈善公益事業早已過了純粹道德感召的階段,創意技巧和營銷傳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朋友圈慈善”通常運用更多創意元素,強調參與感,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藉助創意或營銷,朋友圈也更能調動人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這也是“羅一笑事件”憑几篇公號文章就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捐款的主要原因。
同時“朋友圈慈善”也暴露出騙捐、過度捐款等問題
法無禁止即可為,因為意外或患病使整個家庭陷入困境,進而向社會求助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不可否認的是,“朋友圈慈善”也是泥沙俱下,尤其是捐款信息不透明導致的騙捐、詐捐、過度捐款等情形時有發生。
據《工人日報》報道,2015年6月份,4歲的南京女孩柯蕾被查出患有腦部脊索瘤。通過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短時間內,柯家人通過網絡獲得捐款400多萬元。但隨後,其父母被質疑濫用捐款,數十名網友要求柯蕾父母返還善款。
更嚴重的案例還涉及到詐騙。2016年1月,在問答社區知乎網站上,多位用户舉報知乎大v“童瑤”與另一位用户“ck小小”疑似“唱雙簧”,一位謊稱疾病,另一位為其募捐,涉嫌詐騙數百名用户的捐款總計15萬元。調查中警方發現,註冊兩個知乎賬號的確實是同一個人。1月27日,蘇州市公安局以涉嫌詐騙將“童瑤”刑拘。
“知乎女神”童瑤。現實生活中,童瑤其實是個如假包換的爺們,真名童超。
“童瑤詐捐事件”當時深深地傷害了以“精英形象”著稱的知乎網友。因為童瑤曾通過發佈和回覆“女朋友很優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青梅竹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等帖子,虛構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美麗知識女性形象,人送外號“知乎女神”,很少有人會對她產生懷疑和警惕。
類似的“騙術”看似更高超,其實不過是天橋上用粉筆書寫“悲慘遭遇”的女大學生、火車站裏求幾塊錢回家的中年男人、衣衫襤褸向你討錢的乞丐的“互聯網+”版本。很多時候,互聯網不會使分辨真假變得容易,反而更難。因為基於網絡傳播、多次轉發後的捐款信息,下游受眾很少有意願和能力去辨別信息真偽。在真假難辨的情況下,捐還是不捐,信還是不信,更多反映了個體的慈善觀。
此外,“朋友圈慈善”也面臨着籌款後資金使用無人監管的尷尬。即使慈善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模式高效連接了慈善事業中的供需關係,但依然存在“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情況,那些故事講得漂亮、更善於展示悲慘的人得到了最多的救助,最需要幫助的人卻因缺少發聲渠道只能自生自滅。
淨化“朋友圈慈善”環境,最終要依靠信息公開
規範“朋友圈慈善”行為,無非兩種手段,一靠自律,二靠嚴管。
解決捐款信息真假難辨和善款的監督問題,引入有公信力的慈善組織或募捐平台進行鑑定和擔保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比如在騰訊公益樂捐平台上,非公募機構發起眾籌後,將由已經註冊的60餘家公募機構主動認領並審核項目,聯合勸募。至於使用善款的需求,公募機構會根據需求緊急程度來判斷,緊急的籌款過程中可先撥付一部分;一般籌款停止後,材料、發票均齊全的話,一週內可打款,但需分兩次以上分批打款,確定第一次確實實施了再撥付第二筆。
不要低估社會監督的力量。利益相關的地方,一定有無數雙眼睛盯着。“羅一笑”事件的反轉之所以來得如此迅速,就是人民羣眾用放大鏡審視事件中每一個瑕疵的結果。羅爾和他的朋友們也該有心理準備接受輿論的檢驗。
“羅一笑事件”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它很可能成為《慈善法》施行後的第一案。沒有公募資格的P2P公司面向公眾募款,已經涉嫌違反《慈善法》,不少公益界人士認為,鑑於此事的影響力,完全可以成為慈善法施行後的第一案。藉由此案可以探討一些灰色地帶,比如打賞、公眾號配捐的定性等。
此外,在關於“羅一笑事件”的公共討論中,有觀點提到個人用户的信息核實責任和平台方的監管責任。確實,每個轉發捐助信息的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朋友、尊重自己的朋友圈,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一次“背書”。對於營銷者,通過營銷激勵更多人蔘與慈善無可厚非,但不能以榨取別人的同情心為目的,踩踏法律紅線,給相關人等造成傷害。社交網絡和平台在“朋友圈慈善”面臨失控時也可以適時介入,事實上平台已經在這麼做了。為了解決因運營者故意引導用户而造成信息刷屏的問題,微信有“誘導分享”的防範機制,比如“羅一笑事件”事件中,《耶穌,請別讓我做你的敵人》一文現已因涉及誘導分享已被屏蔽。微博也有謠言輿情監測和闢謠系統。在防範通過“讚賞”進行募捐時,微信有“讚賞”的熔斷機制,必要時直接關閉了為羅一笑募款的某P2P公號讚賞功能一個星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賦予個人和平台太多的責任,平台的介入尤其要慎重。“朋友圈慈善”環境的淨化,最終要依賴於信息公開。在一個能充分報道充分監督的信息市場裏,真騙子不會橫行太久。
説到底,羅一笑的父親羅爾也是個可憐人。女兒病情危急,還要承擔巨大的道義責任。“羅一笑”事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損害了公眾的慈善熱情,消耗了社會信任,這很難評估。但慈善這條路要走下去,需要對“互聯網+慈善”衍生出的灰色地帶不斷進行討論和規範,也需要我們對人性抱有信心。祝願羅一笑小朋友能早日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