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嚴歌苓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芳華》在上映後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影片以80年代為背景,聚焦一羣充滿理想和軍隊文工團成員的成長故事。片名"芳華"映射這些年輕人正處於青春年少時期,未來的理想和內心的情感交融,產生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命運故事。
《芳華》之所以能引發觀眾共鳴,不僅是因為他們的青春故事真實動人,而且還因為我們能從中看出個體和周邊人物和外界環境的深層關係。
其中,主角何小萍是《芳華》"親子依戀關係"層面的核心人物。原生家庭影響她的性格、交際和處事習慣,負面"親子依戀關係"的陰影一直延續到她加入文工團後。接下來,我們就以"親子依戀關係"的角度來解讀何小萍的故事,並且探究"親子依戀關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
"親子依戀關係"造成的創傷伴隨了何小萍一生
從心理學角度看,"親子依戀關係"被定義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特殊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聯結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發展,直至孩子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和獨立能力。
"親子依戀關係"是嬰幼兒必不可少的情感需求,少了這層聯結,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擁有這份情感聯結,甚至是成年人也無法在親子互動中建立真正的依戀關係。
《芳華》中的何小萍就是一個缺少"親子依戀關係"的可憐人物。她的媽媽從小就沒有抱過她,看着別的孩子牽着媽媽的手眉開眼笑,她總會在落寞中悄悄流淚。一次她故意把自己凍感冒,好讓媽媽抱着發燒的自己去看病。這是唯一一次媽媽緊緊地抱着她,而在痊癒之後,媽媽還是不會抱她。
在媽媽處得不到關懷,小何小萍就想着投入爸爸的懷抱。她不斷地給身處監獄的爸爸寫信,把自己的日常和想念都濃縮一字一句中。但是每次發出去的信都沒有復,爸爸也音信全無。
何小萍在孤獨和寂寞中長大,她很小就學會了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和自己的淚水。
在0-3歲時,"親子依戀關係"是孩子最需要的情感關係。0-1歲,依戀的愛從父母的照顧、關懷中產生。1-3歲,以父母為核心的原生家庭影響"親子依戀關係"。在3歲後,"親子依戀關係"可以被修補,但已經接近改善時期的結尾。
如果孩子在0-3歲時沒有得到依戀對象——父母的積極反饋,那麼他就會做更多的努力靠近父母,試圖獲取他們的愛。何小萍主動地對爸爸媽媽敞開心扉,積極地與他們溝通,而迎面潑來的冷水慢慢地澆滅了她的熱情,最終緊密、親密的親子聯結也成了空想。
親子依戀關係: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自卑心理
自從與爸爸媽媽的依戀關係成了泡影,何小萍還是堅強地尋找其他心理慰藉,而她第一個心理依戀的物件對象是軍裝。
因為沒有父母的關懷,何小萍從小就被別人欺負,沒人撐腰、沒人教育,甚至對被欺負習以為常。
可是,他心中仍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夢想着自己能夠脱離困苦,而解放軍就給了她心理的依靠。何小萍天真地認為加入瞭解放軍自己就不會被欺負,爸爸媽媽也會為此更加關心自己。
然而加入文工團後,何小萍並沒有得到軍裝。出於迫切的心情,她偷了隊友的軍裝去拍了一張軍裝照。後來被隊友發現,不僅眾人將她教訓了一頓,何小萍自己也落得了盜竊的罪名。
一波激起千層浪,後來的種種變故都源自於這一場"軍裝風波"。
何小萍天生有體味,本來可以通過清潔工作就能解決,但是這一個缺點在隊友的心中被放大,所有人都不願意靠近她。
還有後來的"內衣事件",女孩們在晾衣架上發現了何小萍的內衣的胸部位置縫了兩塊海綿,全部人都驚訝不已。在那個年代,這樣"出格"的行為可以看做是"不要臉",所以,大家都嘲笑何小萍有怪癖。
加入文工團對何小萍來説不是一個快樂的變化,反而成為了青春的傷痛。那一張被撕掉的軍裝照、縫海綿的"怪癖"還有盜竊的罪名,都是"親子依戀關係"缺失的負面結果。
"親子依戀關係"缺失對孩子長大後最顯著的影響就是缺乏自信心。孩子需要不斷地尋找外界的事物來獲得自信,還會做一些出格、扭曲的行為來給自己"撐腰"。
因為自卑,何小萍對軍裝、內衣有着常人無法想象的依戀之情,她需要藉助外物來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長期的自卑心理下,她突然一躍成為戰鬥英雄,過快的改變讓她無所適從。而進入文工團後繼續被人欺負,沒能改變交際和生活,也讓她形成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依戀創傷會對孩子的情感、認知、行為等層面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憤怒、悲傷、委屈的情緒隨之而來。父母對孩子疏於照顧,導致孩子在自信心和安全感等心理需求方面遭受傷害。還會令孩子表現得難以與人溝通、對人缺乏信任、一心只為自己着想。
這樣的痛苦伴隨孩子一生,傷害自己的情感,破壞與他人的交際,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在傷痛中抽離。
照顧、陪伴和關愛構成"親子依戀關係"的"鐵三角"
作為一個悲情角色,何小萍的悲劇早在初期情節中做了鋪墊。母親改嫁,對她不管不顧,父親入獄,對她不理不睬。無依無靠的何小萍窮盡一生都無法彌補依戀關係的創傷。
何小萍的悲劇給了父母一個提醒:"親子依戀關係"不是可有可無的需要,而是非常關鍵的心理需求。父母想要與孩子一個温暖、有愛的親子關係,就需要從照顧、陪伴和關愛三個方面入手。
照顧不僅是對父母的要求,更是父母的責任。細緻入微的照顧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為成長做好鋪墊。照顧為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提供機會,增加互動環節從而促進感情培養。
這裏的陪伴指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連續地陪伴孩子,不是每次只待5分鐘,還要用心耐心與孩子互動,避免做"工具媽媽"。最容易且輕鬆的陪伴方式是與孩子玩遊戲、給孩子講故事,在互動中充分地交流。
關愛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戀來源,唯有愛意能夠融化冷漠和悲傷。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時候主動給孩子擁抱,為孩子擦乾眼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儘量給孩子更多的温暖。
心理問題的預防意義遠遠大於救治,等到孩子長大後再來修復"親子依戀關係"就晚了。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擔有足夠好的父母。父母要儘量避免在有意無意間傷害孩子,損害親密關係,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這是父母努力的目標。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