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收禮算不算受賄? 2015.9.10日
【導語】
又是一年教師節,給不給老師送禮,送什麼,成了一些家長和學生的難題。據東方網報道,最近上海一家超市的貨架上,巧克力就快搶空了。不少學生家長説,把今天的教師節當作開學後的一次“大考”,最好的結果就是老師收下準備的巧克力。還有家長還旁敲側擊瞭解每個老師喜好,據此專門準備禮物。
中國素有尊師傳統,在古代,學生送禮、教師收禮,被視為“尊師”的表現,理所當然。現如今,教師節也變成了送禮節。許多人為教師收禮辯護,也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就是腐敗。教師到底能不能收禮?家長心甘情願的送上大禮又是為什麼呢?
●古代如何給教師送禮?
在古代,學生向教師送禮,教師收禮,無可厚非。因為,在古代,除了針對少數貴族,國家很少投入公共資源,讓平民接受教育,絕大多數教育都是私人資源支持的,而教師也不拿國家財政支付的工資,教師所掌握的教學能力屬於私人資源。學生向教師繳納學費,相當於買斷了教師的私人資源。
因此,學生送禮和教師收禮都屬於私人行為,雙方自願,無可厚非。《論語》裏記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晦焉。”只要帶來一捆“束脩”,孔子就收他做學生。這裏的“束脩(肉乾)”,其實就相當於學費。
“教師節”這一名稱雖然出現於近代,但古代也有類似的日子,就是孔子誕辰日和教師生日。在每年特定的節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教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儀”。因為節儀是用來表示對教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敬”。
節令的確定,主要依照傳統的節日,但各時代或地區也有差別。在大多數地方,最重視的是三節兩壽:“三節”是指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教師生日。
在所有的節敬中,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最基本的。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拜見之貲,也就是學生第一次進學拜見老師敬呈的禮物,一些地方俗稱“拜見”。節令或教師生日時可以不送禮,但第一次進學從師,贄見禮是必不可少的。學童第一天入塾,按傳統習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頭,後跪拜教師,並獻上“贄敬”。
●最近20年,教師節送禮成本翻了30倍
到了現代,教師仍然受到尊重,但是,有些情況開始出現微妙變化,類似“家長擔心孩子被老師輕忽,給老師送禮”的新聞常見報道。
2013年媒體調查顯示,上世紀90年代,教師節禮品多為親手製作或購買的賀卡,成本從1-10元不等。到了90年代末期,鮮花、謝師宴開始流行,成本上漲到30-100元不等。而2000年以後至今,“教師節經濟”開始興起,送禮成本水漲船高。從300元、500元的購物卡,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化妝品、名牌包等,成本上漲了30-50倍甚至更高。
與此同時,一些教師索要禮物的新聞也不斷爆出。2014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高級中學女教師馮羣超因為教師節沒有收到學生禮物而“發飆”,情緒激動的她甚至使用了髒話來“教訓”學生:“人家別的班老師都買了,咱們班沒買你説我丟不丟人”“咋的,把我不當回事兒啊?”“10元、20元你們窮不起了”“窮嗖、摳嗖的、死德性,要你們這幫廢物,關鍵時候XX都不當”……
據媒體報道,這一班級同學因未給老師送禮而被班主任馮羣超“教訓”了一節課時間。隨後,全班同學無奈現場集資,才為老師“補了禮”。事情曝光後,馮羣超被撤銷教師資格,學校校長也被免職。
有一些教師做得就沒這麼明顯。2014年教師節期間,無錫一名中學教師在“家長羣”裏留言稱:“我斟酌了很久,要不要説,但是大家看看對比,不是我們老師要家長買什麼,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但是如果一個教師教兩個班,一對比,大家懂的。”留言下附照片顯示為一些禮品袋,疑似其教師節收到的禮物。
●各方明令禁止,家長為什麼還非送不可?
這明目張膽要“禮”的教師畢竟還是少數。微博紅人“@我們1班”是一位任教十幾年的小學老師,她在文章中就寫到:“收不收學生家長的禮,其實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如果我把這看作我的工作原則,我理直氣壯地拒絕,就沒有任何人可以為難我。”
教育部也曾於2014年7月發佈《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設立6條“紅線”,其中包括嚴禁教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
今年教師節前夕,各地中小學更是張貼公告,紛紛表示“教師節不收禮”。可是,今天早晨,在社交網絡上,還是有不少家長和學生帶着禮物去學校,家長為什麼非要在教師節送禮不可?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項調查“在公眾眼中,教師節是什麼樣的節日?”49.3%的受訪者選擇“社會尊師重教的特殊日子”,40.2%的人認為是“教師自己的節日”,21.8%的人認為教師節是“家長和學生的謝師節”。
儘管半數的家長不願給教師送禮,但他們並不敢輕易“身體力行”。家長們最大的糾結是:如果別的家長都給老師送禮,唯獨自己不送,老師會不會對孩子有什麼看法?
家長們的擔心已經不侷限於“教師節送禮”這件事上。前幾天《武漢晚報》報道,現在每個班級都有家長羣,有的家長由於“很會來事”,老師隨手發張孩子站隊、看書的照片,就會引得他們點贊、獻花,再用無比膜拜的語氣發上一句:“XX老師辛苦啦!XX老師太有愛啦!!”要不了幾分鐘,老師發佈的重要通知就會被這些家長的熱情讚美所淹沒。老師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把同樣的通知再發布一遍,並請家長們不要鮮花刷屏。
一位接受採訪的家長坦言,她不會説甜言蜜語,也不知道如何跟老師打交道,但出於怕孩子吃虧的想法,她也會跟在其他家長後面“圖表現”,希望以此博得老師對孩子的關注。
●教師收禮算不算腐敗?
四川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鄧曦澤認為:“在現代的公立教育中,教育主要是靠公共資源或國家財政支持,學校的用地和設施以及教師的工資等都主要靠公共財政支持。因此,在公共教育中,教師所掌握的教學能力和可調配的教學資源都屬於公共資源,具體包括:給學生成績的權力;向學生分配回答問題和提問的權力;表揚學生的權力;給予學生獎勵的權力;在一定範圍內批評和懲罰學生的權力;給學生安排座位的權力;以及各種各樣的機會。”
這些權力是國家通過公共財政來支持,並通過國家公共權力來維護的權力,是國家公共權力的一種具體實現,因而屬於公共權力。根據古今私人教育與公共教育的基本差異,可以判斷,當今教師收禮不合理。因為教師掌握的資源都是公共的,沒有權力利用公共資源來牟取私利。學生送禮,老師收禮,實際上是行賄受賄關係。
一位律師在接受採訪時也持有相同觀點:根據《刑法》,公辦教師累計收受數額達到5000元以上,就可認定為受賄罪(針對國家工作人員);私立學校的老師情況相同的,則屬於一般商業賄賂,可參考企業、公司人員受賄罪判刑。
並且,在送禮收禮的過程中,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通過送禮可以獲得某些機會。視教師收禮為合理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對行賄受賄的鼓勵和支持。並且,這種觀念是潛移默化的,人們至今未對此進行反思。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可以收禮的“尊師”觀念乃是腐敗的重要温牀和催化劑。
全國政協委員洪慧民今年提出提案, “老師只要收受財物金額達到量刑標準,不論是否有具體的利益交換,一律以受賄罪論處。”
●送禮並非不可以,國外教師收禮只收小物件
其實教師節並非什麼都不能收,“@我們1班”就説:“不收家長的禮,小孩的禮物是一定要收的。”其實,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每逢節日,學生們總會送些禮物給老師,以感謝老師對他們的栽培。但是,在國外的不少國家,教師收禮是有着嚴格的規定的。
美國對於教師收禮有規定,且每個州甚至每個學校,對於老師收禮都有嚴格的要求。以紐約市來説,每名學生的禮物價值不得超過5美元。教育部門不僅限定了禮物的價值,還強調學生們送老師禮物應該遵循“自願且廉價”原則。
學生可以送一枚自制的賀卡、一張寫有感謝話語的照片;買一份小禮物,例如一束鮮花、一根髮帶來表達學生的心意;手工作品,可以是工藝品也可以是烘焙小點心,重點是必須自制,這樣更能體現出感恩之情。
此外,按美國學校的規章制度,老師不能接受家長或者學生請客吃飯,一旦被發現,老師很可能就被辭退。在美國人看來,吃了家長的飯,很可能影響老師對孩子的判斷,可能出現偏袒現象。
在德國,教師接受學生或家長贈送的禮物價值合計不能超過10歐元(約合75元人民幣),超過10歐元算受賄,如果學生很想送老師小禮物,法律也是允許的。比如送花,大束是違規,小束才算合法。
澳大利亞則規定,公立學校員工和各州教師不得收取價值超過50澳元(約合人民幣210元)的禮物,收貴重禮物算受賄,除非老師付錢。因為無法準確估價,老師們大多要多給一點,免得比禮物的價值少了。因為如果給少或者沒有付錢,就會受到廉政公署調查,老師們可能因受賄而丟了飯碗。
此外,在澳大利亞,老師的每一學年的考核結果完全取決於學生。年終考核不看學生的成績,只看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一旦總評很差,這名老師很可能被降級甚至丟掉飯碗。
所以,澳大利亞政府的規定以及考評政策讓老師們苦不堪言,因為學生送禮,結果讓他們個個都“破費”了。而令老師們煩惱不已的是,學生的禮物又都不便宜,結果老師們一個個叫苦不迭,每逢學生送禮,他們往往唉聲嘆氣,會連連説:“下次千萬千萬別再送這麼貴重的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