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房地產業並非金雞,土地和樓盤也並非取之不竭的金蛋。只有三、四線城市的實體經濟強起來,能提供更多工作、更好收入,人口才能聚過來,消費才能旺起來,所謂的睡城、鬼城才能活過來、火起來

  跟幾個朋友閒聊去庫存,有一位長者感慨,去年春節至今,回了河北廊坊老家三次,看着房價“火箭式”翻倍,又“斷崖式”下跌,像上了過山車,每一次都怕心梗在路上。

  不僅是環北京,伴隨着熱點城市限購限貸,不少冷門二線城市和環熱點三、四線城市,都在這一輪去庫存中出現了“房價急漲、進而限購、再現驟冷”的情況。

  這種“驟熱驟冷”的背後釋放着一種隱憂:如果房價快速上漲是依靠炒房遊資帶動剛需恐慌式入市來支撐,那麼一旦收緊購買條件,只剩下自住和改善型剛需“獨舞”,樓市就會迅速冷場,庫存依然高企。像經歷了幾輪“驟熱驟冷”的合肥、西安,就是代表。

  “驟熱驟冷”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樓市頑疾。在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中,中央一直強調“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為何“驟熱驟冷”還是反覆出現,甚至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了三線城市?

  過去,我們優選並過度依賴於限價、限購、限貸的行政手段,這固然可以在最短時間達到引導需求規模和走向的效果,但畢竟不是治本之策。更何況,在此輪“去庫存”中,我們始終面對兩個“並存”的難題,即一、二線樓市過熱與三、四線樓市過冷並存,一、二線城市商品住宅供不應求與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積壓嚴重並存。這種“冷熱調和”的難題,根子不在房子,而在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產業發展的不均衡。

  樓市兩個“並存”的難題,恰恰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的縮影。新常態下的新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找藥引,引導樓市供求實現新的動態均衡。

  從供給側看樓市,先得“不忘初心”。我們蓋房子的初心是什麼呢?最早是遮風避雨,後來是安居樂業,總要滿足人的需求。反觀一些地方,本末倒置,把房地產業視為金雞,把土地和樓盤視為取之不竭的金蛋,只想着把樓蓋起來,卻忽略如何把人留下來。殊不知,再恢弘的物業只是蛋殼,產業和就業才是蛋白和蛋黃,是最有營養價值的部分。只有三、四線城市的實體經濟強起來,能提供更多工作、更好收入,人口才能聚過來,消費才能旺起來,所謂的睡城、鬼城才能活過來、火起來。

  從供給側看樓市,還要玩轉“四手聯奏”。買房子,要考慮票子、孩子、妻子、老子,甚至車子。換言之,房子的難題也是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難題,通過交通疏導、教育均衡、醫養公平等“補短板”齊頭並進,才有可能緩解樓市的結構性難題。

  從供給側看樓市,更得講究“反彈琵琶”。庫存“壓力山大”是缺乏需求還是滿足不了需求?經濟結構在調整,百姓消費在升級,房地產業若是刻舟求劍,就會造成資源錯配。看看身邊年輕人為買套格局、採光、環境皆滿意的婚房發愁,很多移動辦公的創業型企業為找不到心儀的辦公場所犯難,這些難道不是樓市去庫存的突破點嗎?

  經濟新動能正處於從孕育形成到快速擴張的關鍵階段,房地產業也不妨採取“盯人戰術”,通過變舊庫存為新供給,不斷滿足新需求。畢竟,城市的活力,往往不在高樓大廈,而是清晨巷口瀰漫的豆漿香和街頭綿延不絕的馬達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曉寒丶丶”:房價似火箭飛高,但它必定會倒栽到深浴的時候,這是必然結果!房價速漲的唯一推手是地價,其次是貪官和富商。

  網友“青島TIME兒童攝影”:民心才是核 安居樂業 闔家安康 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

  網友“手機用户62780305796”:這個比方打得好,蛋殼比蛋白蛋黃貴,貴得太多了!蛋白蛋黃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它是有生命的,有感覺的。它發現自己連蛋殼都不如的時候,自然會尋找認識自己的地方……當蛋白蛋黃都流完了,剩下一地臭烘烘的蛋殼…

  網友“不就是錢麼那去1塊”:在成都,本地人一般都有幾套房子,外地人辛苦20年就掙一套,上了7年班了,只有1個同事是土生成都人,上班的似乎都是外地來的。外地人養着本地人,有相同境遇的嗎?

  網友“wdm22”:身上揹着重重的殼呀,

  網友“Wzz14”:邪教永遠是邪教!吃人不吐骨頭

  網友“紫羅蘭花海”:房子是殼,房奴是核。

  網友“孤單北半球37158553”:二手房五年之內必徵房產税,立貼為證,不要崇拜哥,哥只是傳説

  網友“手機用户58259036876”: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殼都沒有哪來核。

  網友“晨風曉月4”:房子是殼,女人是核,先有殼,才好找核


  最近一輪中超和中甲聯賽,共有29名符合U23新政的球員踢滿90分鐘的比賽,其中2支中超球隊,3支中甲球隊更是派上了兩名符合U23條件的球員首發出場。

  對於最近一輪U23球員得到重用,昨日,《人民日報》撰文力挺足協:本賽季頒佈實施的限制大牌外援和23歲以下球員出場規定,雖然算不上高明,卻也是用心良苦。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用心良苦”的情況下,更多的年輕球員得到了出場的機會,更多的U23球員甚至在開場5分鐘就被換下了,但是,球隊重金買入的外援,卻不得不坐在了看台上,由於足協規定每場比賽外援的報名人數不得大於3人,他們連替補席的機會都沒有。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目前,中超的夏季窗口已經打開,遼足、延邊簽入的3名球員,無論從名氣還是身價上,都與過往轉會窗口無法相比,可謂天差地別。

  對於中國足球的這種現狀,人民日報表示:中超、中甲足球聯賽,小的不成用老的,老的不成買洋的,把培養人才的賽場變成了生意場。無論誰是惡性循環的始作俑者,到頭來受害的都是中國足球。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同時,人民日報認為,之所以有些球隊讓U23球員在開場階段就被換下,那是因為這些俱樂部長期受名次所迫,年輕球員實在拿不出手。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人民日報認為:改良“土壤”應當是俱樂部為自己做好打算的事。

  對於該媒體的論斷,有球迷表示:是俱樂部的事,那足協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林健58961699”:開倒車,倒行逆施。對於俱樂部來説,足球不是生意是什麼?不是生意人傢俬人老闆憑什麼花那麼多錢?汪大昭簡直就是放屁!!!

  網友“LCR12”:掛羊頭賣狗肉

  網友“相守1輩子75576406”:還人民日報評論的,腦子進水吧,請問哪個國家的最高級別的聯賽是用來培養年輕球員的?你肯定不知道,我告訴你全世界只有中國這麼做,也只有中國敢這麼做。全世界中國的球迷是最不幸的,一次次的期待國家隊(男足)出成績,一回回的讓球迷失望,大家看球都麻木了,反正看與不看都是一個樣(結果是一定的)。好不容易中超聯賽紅火起來了,換起了球迷心中藏着的那份喜歡,國家對成績不行了,我們退而求其次看看自己的聯賽也行。可是有些人又眼紅了,坐在辦公室煞費苦心的整出個U23和限制外援的狗屁政策來,使正在風聲水起的中超聯賽走向下坡路,又一次狠狠的傷害了中國球迷和中國足球。請問這也叫用心良苦?要説用心良苦,那就是良在體總和足協(大家都懂得),可是苦了我們中國足球和最可愛的中國球迷。

  網友“用户143692302”:一但沒人玩了你還得瑟嗎?

  網友“陳楚昶”:現在不是職業聯賽?培養年輕隊員是不錯的,誰出錢?足協出?還是國家財政出?

  網友“手機用户58535142157”:不如中超全上u23,其他的全踢中甲

  網友“Promise丶陌影163049045”:再挺也沒用,一年後見分曉,做死球市容易,再想從做可就難了,再好馬也沒用,沒有“佰樂”了,中國人閉關足球幾十年了,衝進世界盃沒有,有本事足球高手都不來,自己永遠在原地打圈圈。

  網友“l吃瓜羣眾l”:話又説回來了,這政策考慮過沒?一個新球隊靠青訓衝超,剛衝上這批球員就老了,然後只能回到中甲中乙去踢。以後變成中超鍛鍊新人,中甲,中乙來養老?初衷好的事情未必結果就會好,這道理很難懂嗎,還是説足協的真的智商低?

  網友“手機用户5373056847”:沒人關注,沒人看比賽,不賺錢都是俱樂部替自己做的打算。

  網友“冷風68693794”:乾脆不搞升降級,俱樂部沒那麼大壓力,踏踏實實搞青訓。

  (2017-07-12)


  人工智能越來越“聰明”,要讓它服服帖帖地為人類社會服務而不是添堵添亂,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措施也要跑出加速度。今年5月,人工智能圍棋程序“阿爾法狗”以3∶0的成績完勝人類棋手時,就有專家斷言,人工智能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挑戰已初露端倪,未來若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性和情感,其法律地位及與人的法律關係定位將成為難題。2017年被稱為我國人工智能商業化元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將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在享受人工智能的巨大便利之時,也應未雨綢繆,及時預見到它對社會秩序可能產生的衝擊。

  (2017-07-07)


  廣受關注的於歡故意傷害案,近日在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相比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於歡無期徒刑,二審雖然同樣定為故意傷害罪,卻依法判處有期徒刑5年。更重要的是,二審判決書中極為詳細的事實還原,以及法庭對各方意見的一一回應,彷彿一場清涼的雨,終於讓沸沸揚揚的輿論,客觀全面地看待於歡的法律責任。

  簡單梳理判決書,法庭採納的意見主要有五條:1.原判認定於歡行為不存在正當防衞的前提條件,應予以糾正,於歡行為具有防衞性質;2.於歡行為不屬於特殊防衞;3.本案屬於防衞過當;4.於歡的行為不構成故意殺人罪;5.於歡當時的表現,依法不構成自首。五條意見,條條擊中要害,不僅抓住了影響法律量刑的重要情節,也與輿論所關注的焦點高度合拍。

  同時,法院的判決書也如同一篇公正客觀的報道。當前全國都在推行“誰執法,誰普法”,在具體語境下,這往往就體現在儘量詳盡的案件還原,以及嚴格全面客觀的依法判定。於歡是在人身安全面臨現實威脅的情況下才持刀捅刺,且其捅刺對象都是在其警告後仍向前圍逼的人,可以認定其行為是為了制止不法侵害;被害人捂着肚子説“沒事沒事,來真的了”,説明於歡所受的不法侵害並不緊迫和嚴重,但他卻手持利刃連刺四人,其中一人是背後捅傷;杜志浩並非自行前往醫院,選擇去人民醫院而未去更近的中醫院,是因為前者是當地最好且距離也比較近的醫院,偵查實驗證明從現場分別前往兩個醫院,車程僅僅多約2分鐘……經過反覆調查的細節公佈,與按照法律條款的判定同樣有力量。

  從一審到二審,於歡案留給人們最大的思考可能依然是輿論與法治應該有怎樣的良性互動關係。輿論有力地推動了於歡案的二審改判,讓沉默的聲音被打撈出來,讓更多光照進來;隨着案情信息的不斷展開,我們也更感受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這句話的真實分量。在事實不清、信息不足情況下的輿論轟鳴,可能變成噪音而影響“正音”的發出,也可能左右公眾甚至是法學家對案情的判斷。

  於歡案無疑是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從一審判決引發的巨大爭議,到二審判決微博直播,再一次提示:公開是最好的穩壓器,也是最好的法治課。通過最大限度的司法公開,可以消弭誤解、打消猜忌;通過恪守公正的司法糾偏,可以支持正義、駁斥謬誤,讓司法公信力回到正軌。其實,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司法正義乃至整個國家的公平正義,正是由我們關注的個案連綴支撐起來的。認定於歡行為屬於防衞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既是嚴格司法的要求,也符合人民羣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判決書中有一句説得好:於歡及其母親蘇銀霞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於歡的防衞行為超出法律所容許的限度,依法也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法律人也是人,研判每一個案件都需要慮之於情,但同時又是剛性法律的執行者,做出任何一個決定都要依之於法。只有如此,發生在於歡和被他刺死刺傷的人身上的悲劇,才會超越個案的爭議,深具啓發後來者的法治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

  (2017-06-26)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自古至今,對於在位的官員來説,都面臨一個如何繼往開來的考驗。

  徐州有個蘇堤,它靜卧千年,向後人回答了蘇軾當年作為知州是如何“幹好前任”的。蘇軾到任時恰發生黃河氾濫,“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他挺身而出,“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組織軍民築堤搶險。他本人也“親荷畚鍤,布衣草屨”,“廬於城上,過家不入”。抗洪勝利,百姓安居,作為現任,應該是對得起職責了。但他又提出“築堤防水,利在百世”,帶領民眾築堤“七百九十丈”。這些用頑石修築的長堤,也就是今天的蘇堤。北宋的時候,黃河氾濫週期是二三十年,而地方官一般任期3年,在一些人看來,他作為前任,完全可以不必為後任考慮,去費力勞神地築這個蘇堤。但他做了。

  山西有個右玉縣,這個滿目蒼翠的“塞北綠洲”,向世人述説曾在這兒任職的18任縣委書記是如何“幹好後任”的。右玉縣位於晉西北邊陲,常年風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中的右玉“不植桑蠶不種麻”“百里竟無一家人”。18任縣委書記一張藍圖、一個目標,一任接着一任、一屆接着一屆幹。有一首讚揚他們的詩寫道:“十八書記抒壯志,六十春秋揮鋤鈎。終見‘善無’變善有,已將沙洲換綠洲。”倘若18任中,有一位後任拋開前任另起爐灶,也決不會有右玉的今天。

  但是,也有些幹部沒有這樣的胸襟。有的當任時,為了眼前得益和所謂的政績,拍胸脯、瞎折騰,為後任留下了一堆解決不了的難題和矛盾。有的當任時,全盤否定前任,縱使正確的東西也不願堅持,總喜歡別出心裁,造成前任規劃的發展項目和開創的事業半途而廢,已經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付諸東流。還有的幹部如70年代電影《青松嶺》裏的錢廣,為了給後任出難題,暗中使招,帶的馬匹匹桀驁難馴,造成非錢廣不可的局面。

  説到底,無論是前任還是後任,心中都要有一顆公心,都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都要有更寬廣的胸懷。有了公心,就能擺脱個人利益、榮辱和得失的羈絆,時刻擺正自己內心的天平。有了歷史責任感,就能想到自己肩上扛的責任,時時惕厲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百姓,經得起後人和歷史的檢驗。有了更博大的胸懷,自然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容得更多。

  有人形象比喻,前任後任如同登高的台階,假如一個台階高、一個台階低,就會一腳深、一腳淺,腳下無根,踉踉蹌蹌,跌跌撞撞。對於領導幹部來説,無論前任後任,都是黨和人民事業中的一節鏈條、一塊墊腳石。前後勾連,相互鋪墊,才能薪火相傳、事業興旺。前任要勵精圖治,打好基礎,時時多為後任着想,當一任領導,負幾代責任;後任要不辱使命,拿好接力棒,繼往開來,奮發進取,不斷開創新局面。前任後任一以貫之,接力前行,就能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利。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手機用户橙子術30”:其中的智慧更難!關鍵還是人!幾千年的研究?!才有了現在的高度!看史書便可數出其中的份量!其何不也是世界的一個字?!

  (2017-06-0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933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日報經濟茶座:房子是殼 什麼是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