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湖南長沙10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團隊今天在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宣佈:該團隊歷經十餘年成功培育出高產水稻新種質“巨型稻”,該水稻父本材料株高2米,單穂500粒以上,目前已獲得10多項自主國家專利和國際專利。
10月16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邀來到長沙縣金井鎮,現場觀摩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巨型稻”成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攝)
同一天,“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邀來到長沙縣金井鎮現場觀摩了“巨型稻”,他評價道,“這(‘巨型稻’)是個創新,是非常寶貴的種質材料,生物量非常大,前景看好。”
以科學家目前的認知來看,水稻作物的產量取決於“生物量”和“收穫指數”兩大性狀。夏新界説,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挖掘,現有水稻種質的“生物量”和“收穫指數”都已經接近上限。因此,選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種質已成為水稻育種的主流方向。
根據夏新界團隊公佈的信息,“巨型稻”是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獲得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新種質材料。其單位面積生物量,比現有水稻品種高出50%,經6年的多區生產性試驗,“巨型稻”雜交品種的單季產量可穩定達到每畝900公斤。
中國科學院新聞發言人、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表示,這種材料為我國水稻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當天,袁隆平還提到,目前“巨型稻”的“收穫指數”還有待提高,只有畝產超越1200公斤,所謂“禾下乘涼夢”才有望實現。夏新界説,這正是他所在團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科學部
華龍網9月30日16時訊(通訊員 吳平)近日,筆者在重慶市梁平區復平鎮安平村看到,村民郭德梅正在自家地裏打理着一種由野果馴化發展為人工種植的果子“八月炸”,成串的“八月炸”掛滿枝頭,預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別小看這些果子,它不僅口感好,還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散結、利尿等功效,屬於比較昂貴的果品,目前市場價一斤賣20元左右。”郭德梅滿臉笑意地介紹着,“八月炸”是自己去萬盛親戚家時嚐到的,覺得味道不錯就開始自己試種,首次種植了3畝地的“八月炸”,今年是第一年結果,預計一畝產量為2000斤, 3畝地的“八月炸”能讓自己增收10多萬。
據瞭解,“八月炸”是木通科木通屬植物木通、三葉木通、白木通植物的成熟果實,中文學名預知子,成熟的“八月炸”外皮會像榴蓮一樣裂開一道口子,露出裏面一根香蕉樣、白色的果肉,食用口感甜香濃郁,和香蕉有幾分相像,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2017-09-30)
上月底袁隆平率領團隊培育的海水稻才剛剛測產成功,前天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驗田裏又傳來好消息,高達2米的“巨人稻”試種成功,八成已齊穗進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畝產突破1噸。除了稻穀外,試驗田中還自然放養了不少鰱魚、泥鰍和青蛙,按照試驗田的設想,巨型稻稻田將在“巨型稻+青蛙+泥鰍+魚”的生態種養新模式上,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每畝稻田收益在5萬元左右。
巨型稻平均高達1.8米,最高達到2.25米,目前已經在湖南邵陽、常德、株洲、長沙等地展開了試種。因為相比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每畝可增產15%至20%,平均每蔸水稻有約40個稻穗,稻穗的粒數多的可達800粒,每千粒稻穀重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突破1000公斤。
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帶領的科研團隊培育的湘巨1號、湘巨2號等巨型水稻就在常德西洞庭試驗田試種成功,畝產突破1000公斤,去年首次在長沙地區種下第一批巨型稻,日前已經完成了第一批的收割,通過測產,其畝產同樣突破了1噸。
因為巨型稻莖稈健壯結實,能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陰避涼,且生長週期與青蛙、泥鰍等水產品同步,可採取“巨型稻+青蛙+泥鰍+魚”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夏新界表示,按照巨型稻單季畝產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是備受青睞的“香餑餑”,每斤價格在2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2萬元。另外,魚、青蛙、泥鰍在自然無公害的環境中生長,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鰍約3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收益在5萬元左右,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翻番。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空空道人”:每畝收益五萬,五萬是不是眼睛望五下,五望?
(2017-10-12)
昨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了最新一代“海水稻”。
據悉,“海水稻”最高畝產超過
600
公斤,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因此,中國的數億畝鹽鹼地,都有望變成米糧倉。
如在
1
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
按畝產
300
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將能養活
8000
萬人口。
如果説,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中國人填飽了肚子。
那麼,袁隆平的耐鹽鹼“海水稻”,
則在有限耕地之外,又打開了新的糧食增收之門。
將糧倉建在不毛之地,讓滄海變成桑田。
曾經的夢想,今天真的變成了現實。
這才是真正應該上頭條的事情。
不誇張的説,多少中國人都是他養活的。
而這些年他為國家增了多少糧,人民對他的敬意就會有多重。
他是一個獲得過百萬獎金,然後全部捐給窮人的人。
他就是一個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
袁老確實厲害,但是也得益於他強大的團隊。
而在這樣的當下,
總會有這麼一種奇怪的現象。
老大出盡風頭,
老二老三卻只能關鍵時候背鍋。
不要忘記將軍腳下的白骨,
畢竟那些人,也曾流汗流血又流淚。
海水稻的產生,既不是雜交技術,也不是轉基因技術。
水稻親本去鎘是敲掉基因,屬於基因工程的範疇,
是人工基因層面動的手術。
雜交得先有水稻變異,再經歷多代選育。
全國土地鎘鉻污染嚴重而無法治理,
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土地污染的背景呢?
轉基因作物會減少嗎?
其實,中國的糧食產量並不富足,
甚至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進口。
所以轉基因作物,
才能以其產量高價格低的特點,而大受歡迎。
姑且不論轉基因是否安全,
或許,時間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配圖及數據引自老蠻)
袁老“海水稻”熱搜,竟然蓋不過某凡的一份菜單。
在這個如此浮躁的社會,
或許我們應該感謝,還有袁老這樣敬業的老科學家。
而袁老的海水稻,
對於主糧增產的意義又不言而喻,
稱袁老為現代的神農,也不為過吧?
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那我們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嗎?
(2017-09-29)
9月下旬,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在青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種的第一批海水稻收穫,最高產量達到了620.95公斤/畝!
熱心羣眾品嚐後紛紛表示:比一般稻米還香甜,最關鍵的是,並沒有海水的鹹味!
一、這幾天新聞天天都在説的海水稻是啥玩意兒?
海水稻其實並不是用海水種出來的,而是對耐鹽鹼水稻的形象稱呼。這種水稻可以種植在鹽鹼地裏,耐乾旱,也不怕被海水短時浸泡,能抗病、抗蟲,還不需要除草施肥。
我國的鹽鹼地有多大?
9913萬公頃(約15億畝)。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佔我國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如果產量達到300公斤/畝就足以再多養活2億人。
全球鹽鹼地有多大?
9.5438億公頃。假設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面積所佔比例和我國相同,那麼海水稻推廣到全球範圍內種植,將多養活19億人左右!
按聯合國2016年的數據來看,全球飢餓人口8.15億。也就是説,海水稻一旦推廣,能極大程度上解決全球飢餓人口吃飯的問題!
二、袁隆平領銜,那海水稻到底是誰發現的?
故事得從1986年説起,一個叫陳日勝的人,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着穗的水稻。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剝開是紅色的像米又像麥的籽粒。
陳日勝不斷地嘗試給這株“蘆葦”配種(雜交),終於成功培育出了“海稻86”這一海水稻品種。最初陳日勝在鹽鹼地種水稻的時候,村裏的人都以為他瘋了,鹽鹼地連草長着都費勁,哪裏種得出水稻來?
但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人們對海水稻的認識:
颱風來襲,鹽鹼地被海水淹沒13天。海水稻不僅毫髮無傷,還長高了不少。乾旱來襲,地都裂了。海水稻依舊能雄起。鹽鹼地環境惡劣,病蟲害都繞着走。海水稻指了指旁邊的水稻田:它才有病,得治。
鹽鹼地富含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海水稻表示:我可是喝“礦泉水”長大的,能不好吃嗎?
後來消息傳到國外,立馬有不少國際公司開始打上了海水稻的主意,想壟斷稻種。好在陳日勝一心要讓這樣優秀的品種留在中國,加上自身有點積蓄,磕磕碰碰地從事海水稻研究20多年後,將產量從100多斤每畝提高到了300斤/畝,終於獲得了北京一家公司老總的無條件支持。
2013年,海水稻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注意,領銜主持青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研究工作。
三、海水稻還是富硒保健食品?那是不是轉基因呢
海水稻稻穗呈青白色,米粒呈胭脂紅色,被稱作海紅米。
中國保健協會食品安全評估專家委員李新蘭介紹説,“紅色主要是因為海紅米富含硒元素,比普通大米高7.2倍。”經權威部門檢測,海紅米比普通精白米的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
這硒元素含量高可不得了,抗氧化、增強免疫力、預防糖尿病、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肝護肝、還能抗癌!
買過富硒食品的朋友都知道,由於具有抗癌功效,價格通常是同種普通食品的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不是土豪都吃不起。
海水稻生長在鹽鹼地,不用施肥打藥,生產成本低廉,一旦大面積推廣,那麼就有了人人都吃得起的富硒食品。
而且,海水稻由野生品種雜交選育而來,並不是轉基因。
四、這麼好的東西,啥時候能推廣?
雖然目前海水稻的試種獲得巨大成功,但大田試驗效果如何還有待考證,而且,據青島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水稻要形成穩定產量的品種,預計還需要三年的時間。
按照大田推廣種植一般可達最高產量的8成左右這一規律來看,在大田的粗放管理下,該品種的海水稻產量達到400公斤/畝左右還是完全有可能的。
30年都等過來了,也不差這兩、三年了。
而且想種植的朋友一定要趁早做好準備,有袁隆平院士的金字招牌、富硒食品的標籤和大家喜歡嚐鮮的心態做保障,才上市的前幾年賣個好價錢應該不成問題。
(2017-10-09)
據長沙晚報消息,中科院夏新界試種的“巨人稻”個頭平均高度達1.8米,最高的竟有2.25米,據統計湖南省男性平均身高在1.67米,女性平均身高在1.58米,這種“巨人稻”估計比大多人都高了,很多長沙網友呼籲到:要是我能像它一樣長個兒就好了。
預計畝產突破1噸,一畝多收效益翻番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陽、常德、株洲、長沙等地均有試種。“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規水稻,每畝可增產15%至20%。”夏新界介紹,以巨型稻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約40個稻穗,稻穗的粒數多的可達800粒,每千粒稻穀重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突破1000公斤。
“巨型稻個頭高,產量高,效益也高。”夏新界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是備受青睞的“香餑餑”,每斤價格在2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2萬元。“魚、青蛙、泥鰍在自然無公害的環境中生長,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紹,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鰍約3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收益在5萬元左右。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跳牆和尚”:我就想知道它是不是轉基因,安不安全,能不能吃。
(2017-10-11)
蔚藍天空下,田野裏的稻子黃了,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莖……對於北方的同學們來説,書上描述的稻子成熟的場景並不容易見到,然而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青島市第二實驗小學和33中的同學們代表李滄同學親眼目睹了這一壯闊景象,而且近距離感受了稻穀的收割過程!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所見證的是由袁隆平伯伯主持研發的耐鹽鹼海水稻的收割,這也是繼7月份李滄同學們和海水稻“比身高”活動後又一次走進這片孕育神奇的土地。除了見證收割,現場30多名從事海水稻、鹽鹼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專家實地測產的過程也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同學們和袁隆平伯伯現場連線問好
飽含科研人員智慧的海水稻從科學家手中傳遞給農民伯伯,又傳遞給小學生們,象徵着海水稻從研究到實踐到未來的傳承。
2017年,青島國際院士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青島-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百度(青島)創新中心、青島世博園成為首批李滄區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
李滄區啓動45所中小學“一校一院士 牽手伴成長”活動,袁隆平院士、王玉田院士、陳璞院士與李滄中小學生面對面交流,7月,李滄同學走進海水稻基地,與海水稻“比身高”。
袁隆平院士鼓勵李滄同學“好好學習 day day up”
同學們參觀海水稻研究基地
(2017-09-30)
帶着發展林下種植香菇好處的疑問,筆者對普定縣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林下種植香菇的原因與優勢進行了探訪。
上林下菇,
探索“
平地
”
到
“
立體
”。
據普定縣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希江介紹,香菇屬於好氣性真菌,生長過程需要吸收大量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樹林下沒有強光,又是天然的製氧廠,這是選擇在林下種植香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試種採取的是直接把菌棒排列着埋在地下的方式,考慮到下雨天林地積水對菌棒生長造成的影響,後期會探索搭架蓋膜,直接把菌棒放在架子上面,變平地種植為立體種植,既節約了用地,又降低了成本。林下立體種植雖然需要搭架子,但每個架子的高度可以自由設計,直接放在樹林下就行,騰出了比平地種植更多的空間;立體種植還省去了許多步驟,一年四季都能夠用注水的方式來讓菌棒保持恆温,種植起來節約用地、方便清理。仿野生的天然種植方式不但使香菇長得大而厚,成色、形狀、口感都較大棚和平地種植的要好許多,半年一換的菌棒廢料還能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茶園,可謂“一舉雙得”。
上林下菇,
實施“單品”到“多品”。
汪希江告訴筆者,第一批香菇採摘後,準備採取樹木腐殖質覆蓋栽培、落葉覆蓋栽培、直接埋地下栽培、覆蓋薄膜栽培等對比試驗,從中篩選最佳栽培方案,力求在產量和品質上得到新突破,引導廣大農户發展林下香菇種植。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繼續開發、引進同類產品,以多元化的產品來適應市場需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對產品進行精挑細選,分級別銷售,讓林下食用菌產品成為新民又一特色產業。
上林下菇,
嘗試“單元”到“多元”。
據瞭解,汪希江專門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從組建合作社開始,每年都為農户提供除草、施肥、採摘等就業崗位,需要投入資金170餘萬元,加之市場的不景氣,茶葉生產經營只有30%左右的利潤空間,於是決定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適宜的氣候條件、充足的製作菌棒原材料,嘗試林下食用菌種植,實行廢棄菌棒當肥料施茶園、食用菌收入彌補茶葉流轉資金的“以短養長”模式,不斷擴大林下種植面積,採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種植方式,與農户形成利益聯合體,實現專業合作社、農民收入從“單元”到“多元”轉變。
據悉,今年8月,普定縣貓洞鄉新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3.8元每棒的單價購入菌棒700餘棒,發展林下試種香菇,第一批香菇產量達到210公斤,並且每公斤的市場價格高於普通香菇1元,試種獲得初步成功。(曾加國)
(2017-09-18)
海水稻試驗田等待收割。
成熟的海水稻,風吹稻花香。
海水稻研發中心人員正在對海水稻進行觀測。
工作人員剛從試驗田裏收割上來海水稻。 大眾網青島9月28日訊(記者 劉宇昕)9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海水稻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考試——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從事耐鹽鹼水稻及作物栽培研究等方面十多位專家共同見證了白泥地研發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現,並從中評測出耐鹽鹼度高,性狀表現優秀的“好苗子”。大眾網記者瞭解到,現場經過小區域收割、脱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後獲得數據,測產測得結果,白泥地研發基地最高產量是每畝620.95kg,遠遠超出預期。
海水稻收割現場。
剛被割下來的海水稻素材。
大眾網記者瞭解到,首批海水稻材料從今年4月開始陸續播種,目前,這批海水稻已經在吐穗揚花的時期,今天正式收割。大眾網記者在白泥地現場觀察試驗田發現,與正常生長的水稻相比,在耐鹽水稻實驗田裏的水稻從外表看顏值就不高,很多水稻葉子的末梢有一些捲曲發黃,水稻穗子也不大。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楊紅燕博士表示,鹽害重不重,葉子就是很好的指標。不少水稻材料在灌漿期就已經枯死了,還有的材料不能結實,或者結實率很低。
工作人員正在對收割上來的海水稻進行分類。
工作人員對海水稻進行稱重測量等工作。據瞭解,耐鹽鹼水稻研發歷時四年,經過1162次田間實驗,獲得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0000多份,同時協同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收集耐鹽鹼水稻材料,今年共試種300多份耐鹽鹼水稻材料。在這300份水稻材料中,僅有幾份材料表現良好,淘汰率高達95%。編號為45的材料和82的材料,已經抽穗結實,並已到了成熟期,而這邊201卻表現出枯黃、穗小。楊紅燕表示,耐鹽度測試是對耐鹽種質潛力開發研究的重要依據。
現場,結合前期的調研和現場耐鹽鹼水稻材料的表現,專家組挑選了4個品種進行評測,首先檢測灌溉用水的鹽度,通過鹽度計能看到,目前試驗田灌溉用水鹽度已經達到了6‰。分頁標題#e#
收割現場與袁隆平連線。
隨後,現場經過小區域收割、脱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後獲得數據,專家經過現場會後獲得一致結果。專家組組長揚州大學教授劉世平教授,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彙報測評結果,劉世平説:“經現場小面積收割理論測產測得結果為yc0045產量是620.95kg,yc0082產量是547.72kg,yc107產量是490.47,yc0143產量是438.14,遠超預期產量。”袁隆平院士對這樣的結果表示很滿意,可以打分“優秀”,“今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希望再接再厲,明年更上一層樓。”
“我們預期是每畝產量300公斤,現在每畝最高產量620.95kg,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劉世平教授表示,這個數據,目前和淡水稻產量持平,每畝在1200斤到1300斤。同時,他表示,此次耐鹽鹼水稻收割只是進行測產,不能説是豐收。“所收割上來的材料還要做進一步的分析,最後篩選出最強、最好的耐鹽鹼品種進行下一步的雜交或者分子育種研究。”
對於很多老百姓關心的海水稻口味怎樣?海水稻研發中心楊紅燕博士表示,海水稻並不是鹹的。“由於是海水灌溉,海水稻在鹽鹼地的土壤沒有重金屬殘留,基本沒有普通稻田的病蟲害所以生長種植環境有機安全。在營養價值方面,其所含微量元素較高。同時口味會更好一些,我們的耐鹽鹼水稻研究也將稻米的食味及營養價值作為重要方向。”
海水稻什麼時候能到老百姓的餐桌?海水稻研發中心楊紅燕博士表示,今年10月收穫第一代海水稻雜交種子後,育種專家將帶到海南三亞的育秧基地進行擴繁、雜交,明年3月收穫後,再帶回青島繼續雜交。“海水稻進行雜交8代後,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品系。每年可進行兩到三代的雜交實驗,也就是説,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品種需要經過大約三年時間。”據悉,目前,這些性狀相對穩定的海水稻種子已在遼寧、江蘇等全國21個片區進行區試。根據氣候帶的不同,這些片區進入收穫期後將陸續通過國家農業部的測產。經過區試測產達標後,最終才能通過國家品種的審定,並有資格走向市場,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飯桌。
大眾網記者瞭解到,目前,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塗、15億畝內陸鹽鹼地,其中近3億畝可以進行改造利用。研發團隊計劃在5到8年內在全國推廣1億畝耐鹽鹼水稻種植,如果按照畝產400公斤計算,收穫後產量將相當於2016年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9%。
(2017-10-05)
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百畝巨型稻試驗田裏,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夏新界挺直腰桿與“巨人稻”試比高。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樣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1.8米,最高達到2.25米,個頭堪比姚明。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陽、常德、株洲、長沙等地均有種植。“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規水稻,每畝可增產15%~20%。”夏新界介紹,以巨型稻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約40個稻穗,穗粒數有的高達800粒,每千粒的稻穀重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突破1000公斤,達到1噸以上。
夏新界介紹,巨型稻健壯結實,莖稈直徑粗約1釐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強,還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蔭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蟲子為食,同時,魚、青蛙、泥鰍等動物的排泄物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夏新界説,巨型稻擁有產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強等特點,且生長週期與青蛙、泥鰍生長週期同步,可同時管理,節約人力與資金成本,通過採取“巨型稻+青蛙+泥鰍+魚”的生態種養新模式,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夏新界算了一筆細賬,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產出的生態米在市場上可是倍受青睞的“香餑餑”,每斤價格在20元左右,僅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2萬元。“魚、青蛙、泥鰍在自然無公害的環境中生長,效益比單純種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紹,每畝稻田產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鰍約300公斤,預計每畝稻田收益在5萬元左右。
哈爾濱中軟卓越具有完善的IT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基於崗位的項目實戰訓練,投重金研發了專門針對大學生的準員工。“5R(5Real)”實訓課程體系,5R即:真實的工作環境、真實的項目經理、真實的項目案例、真實的工作壓力、真實的工作機會。課程設計主要培養學員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際項目讓學生熟知軟件開發的流程,每年有無數學子從哈爾濱中軟卓越走向IT行業,選擇通過正規培訓的職業教育進入IT行業。哈爾濱中軟卓越助您走近夢想,走進輝煌人生。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