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一個人,讀懂一句話,就夠了
生活於世,離不開人際。
無論是鄰里關係,還是同事情誼,亦或是身邊的友情和親情,在潛移默化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尤其,在當下的時代裏,如果能遇到人生的貴人,更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
要知道,知識更迭加速,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如何在忙忙碌碌中,把握住更多的幸運和機遇呢?
發揮人脈上的優勢,能夠有效地,為大家節約時間成本。
遇人不淑,會讓我們陷入困境之中。
如若結識貴人,卻能讓大家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一路有人提攜關照,從而在順風順水中,直達成功的彼岸,把握住一份精彩。
怎樣去識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在人際交往中,若想成為受歡迎的對象,不能等待着,別人主動過來與你搭話,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他人,才能在有的放矢中,為自己尋得值得交往的朋友。
人生的旅程中,朋友不在多,能夠遇到三兩知己,足以。
那麼,對於大家來説,如何去看穿他人的真面目呢?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給出了答案,識別一個人,讀懂“一句話”,就夠了,那便是: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觀察法”,是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看出他的真實心理。
在識人的過程中,使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我們常用的方式。
若想,真正去了解某個人,就需要觀察他的日常,都在做哪些事情;從他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能夠得知,對方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待人處事。
比如説,《三十而已》中的許幻山,他揹着顧佳,去做背叛婚姻的事情。
而妻子卻在此時,一直為了這個家,給自己加壓,努力將茶廠做起來;兩個人不同的行為舉止,都在暗示着他們的真實品行。
當然,如果全然相信自己的眼睛,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要知道,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他們習慣帶着面具去做人;當你認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時,或許有可能,他這樣做帶着一定的目的。
相反的,我們也不能依靠自己所看,就妄自下一些結論。
而是應該具備一定的智慧,能夠根據現象,找出對方的真實意圖,這樣才能真正去識別一個人,不會為自己的人際帶來困惑。
識人的時候,只看表面,顯然是不夠的。
隨着生活閲歷的豐富,以及人生經驗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出於種種的目的,逐漸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藏起自己的真實意圖,去做一個大家所能接受的人。
觀其所由,也能找到一定的心理學依據。
那就是在觀察他的言行後,再根據環境背景,以及我們的人生經驗,以及他人對其的評價等,去進行一定的歸納和總結,從而找出某個人行事的真實意圖。
在《三十而已》中,離婚後的陳嶼,為何會冒着危險,將造假鞋的窩點給端了呢?
從表面來看,他是出自職業的正義感,是為了事實真相;而實際上,陳嶼的真實目的卻是,為鍾曉芹正名,為前妻解除眼前的困境。
當明白了陳嶼的真正目的,我們就能夠明白,原來他一直愛着鍾曉芹;而其性格,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悶葫蘆”。
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能被表象所騙了,這樣的結果,無法獲得真實的答案。
唯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幫助我們,去識別身邊的人,去把握住值得守護的緣分。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瞭解他的意圖,相對比較簡單。
如若,想知道某個人的品質,就需要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去認識他的涵養了;那麼,如何去看穿他的內在呢?
那就是“觀其所安”,當這個人完成一件事之後,他會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眼前的結果;他的態度,能夠進一步暴露出他的真實品行。
比如説,每每完成一件作品,許幻山就會不厭其煩地,跟妻子強調,他是搞藝術的,在藝術方面是有天賦的;談起他的作品,許幻山還會沾沾自喜。
從許幻山的言行以及心態中,我們能夠感受得出,他是一個自我意識較強的人。
這樣的人,會時常沉浸在自我肯定中,於是不願意接受妻子顧佳的優秀,總是認為,無論公司還是家庭,都應該是自己説了算。
所以,即使許幻山背叛了婚姻,當面對妻子時,他依舊會信誓旦旦地説,一切的因由都在顧佳的身上,是因為她沒給自己留面子,所以才造成眼前的結果。
很顯然,許幻山的種種行為,都在説明他是一個缺乏擔當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思維狹隘的人。
“察其所安”,《論語》的智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讓一代又一代人受益。
若想看穿一個人,讀懂“一句話”,就明白了。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便會徹底地展露在你的面前。
當然,這句話與心理學的觀察法一致,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怎樣去識別一個人,對我們的人際交往,有着一定的指導意義,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期待餘生的漫長時光裏,我們都能結識對的人,避開錯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