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皮魯姆重標槍:被羅馬軍團放棄卻又讓日耳曼人重新撿起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綜合


提到古羅馬軍隊的標誌性武器,就不得不提著名的皮魯姆重標槍。這種武器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是軍團士兵的標配。隨後又經歷了數次改進,直到公元4世紀才被晚期的軍團拋棄。但這種武器卻並未就此消亡。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最後使用皮魯姆重標槍的軍隊,反而是羅馬軍團的老對手--日耳曼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古往今來,標槍就是人類常見的武器之一。雖然其射程不如弓、弩個個投石,但仍以較大的穿透性和兼職長矛刺殺的特點,而被世界各地的士兵所廣泛的使用。但羅馬人的皮魯姆重標槍還是與其他標槍略有不同。它的前端被設計成細長金屬桿,槍頭做成三稜錐或者是倒鈎,並重達驚人的4.5公斤。


隨着羅馬人的擴張,皮魯姆重標槍被進一步改進。在馬略軍改的時代,原先固定金屬和木製部分的兩個鐵楔子被改成一木一鐵結果。到凱撒征服高盧時期,前端細長的金屬桿被要求使用硬度較低的普通鋼製作,使其在命中目標後更容易彎曲變形。到了共和國末期,標槍本身還被加上了額外的鉛球。有人可能會問:將標槍設計的這樣又沉又複雜,是否有其必要性?畢竟,羅馬人的改革意味着標槍的射程被大大縮減,用起來也更耗費體力。複雜的結構讓製作和維護都很麻煩。不少零部件成為了純粹的消耗品,不利於簡單粗暴的快速補充。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羅馬人的戰術思想和士兵的地位。由於軍團士兵皆由具備公民身份的人組成,所以本身也是國家的中流砥柱。不少人甚至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在戰爭中更被大家所信賴。為了方便在密集的隊形中進行刺殺,羅馬人為大部分士兵配發了短劍。但使用短劍的代價,就是更容易在對抗騎兵和使用長武器的敵人時吃虧。而在羅馬的對手中,又不乏可以武裝大量重騎兵和長槍方陣的勢力。如果還未近身便送掉小命,無論在戰術效能還是士兵心理方面,都是不能讓人接受的。所以,羅馬人開始為士兵配備標槍。


此外,皮魯姆標槍的結構和材料特性被設計成容易折斷。這樣一來,標槍命中目標便會懸掛在目標上面。也不容易被敵人拔出後但武器二次受用。由於自重較大,兩支甚至更多的標槍命中,就能以重量妨礙敵人繼續使用盾牌。對於身披重甲或使用盾牌組成密集陣的對手來説,這樣的設計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到了公元4世紀,羅馬人的戰術特點和士兵定位也悄然發生着改變。在卡拉卡拉皇帝下放公民權後,軍團士兵也失去了原先的社會優越地位。帝國的資源傾斜和兵源的地位變化,都有着深刻的影響。重裝步兵不再是軍隊的核心,更加快速靈活的騎兵開始取而代之。邊境吃緊,也讓戰鬥逐漸演變成更多的突襲和小規模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佔據過於後勤資源而又為舊戰術服務的皮魯姆標槍,就顯得不合時宜。很快,羅馬人選擇了一種射程更遠、更輕便,解構也更簡單的梭鏢。


不過皮魯姆標槍並未直接退出歷史舞台。根據4世紀的羅馬作家韋格蒂烏斯記載,皮魯姆標槍在當時的羅馬軍中已不常見,卻正被日耳曼人廣泛地使用。他們還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別布拉”。為什麼日耳曼人要拾起羅馬人拋棄的武器呢?參考前文所説的羅馬軍團情況,就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


公元3-4世紀的日耳曼軍隊,儘管開始發展騎兵力量,但大部分部落還以崇尚突擊和肉搏的步兵為絕對主力。那些部落中的精鋭武士,就和曾經的羅馬軍團一樣,有着對自身勇武的自信。由於本身就是所處社會內的精英,所以有着類似之前帝國公民的地位和自我要求。結果,擅長阻滯並突破敵人防禦的重標槍,就變成了他們的首選。


至於皮魯姆標槍的固有缺點,對日耳曼人來説也一點都不是問題。因為他們還沒有羅馬人那樣繁多的輜重和盔甲裝備,僅僅是2-3根沉重些的標槍,完全可以由身強體壯的戰士揹負。加之他們也和羅馬人打了數百年交道,可以對複雜的結構做出相應的簡化處理。甚至有逃亡到日耳曼人地區的羅馬人,會幫助他們生產製作。


這樣的武器選擇,並不至於影響日耳曼人的傳統戰術選擇。但是其背後反映出來的變化,卻是非常無情的。羅馬士兵曾經用皮魯姆標槍對付敵人的方陣步兵和重騎兵,現在輪到日耳曼武士用皮魯姆標槍來擊破羅馬人的方陣和重騎兵。這個變化本身,就是羅馬軍事實力衰退,乃至帝國傳統社會解體的細節寫照。


直到公元6世紀初,堅持以步兵為主的法蘭克精英武士,還在使用這種古老的羅馬式標槍。只不過它的名字換成了日耳曼式的安貢。此後,皮魯姆標槍便徹底消失在歷史之中。法蘭克人也逐漸發展自己的騎馬武士文化,並將大部分步兵降格為軍隊裏的輔助力量。顯然不適合騎手攜帶或使用的皮魯姆標槍,便失去了最後的生存空間。


儘管標槍在世界各地還有很長的使用期限,但已經沒有一個文明的精英部隊會給成員使用標槍為主要武器了。皮魯姆標槍也就成為了古典時代的一種軍事文化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