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結束後,我國外交部長先是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華,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出訪了中東六國。看到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美媒果然開始“酸了”。
據觀察者網報道,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列舉了我國外長近期的行程和成果。尤其強調中國和俄羅斯在桂林會談一事。不僅如此,報道還提及了中國與伊朗簽署的全面投資協定。在列舉了中國外長的外交成就後,《紐約時報》話鋒一轉,開始揣測起了中國這一系列行動的目的。最終得出了一個臆測的結論:中國是想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建立自己的“聯盟”。
報道還認為,美國所領導的聯盟越是挑戰中國,就越會增強中國成為“反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全球領導人的野心。話裏話外,都試圖將中國塑造成一個“主動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野心家形象。報道還表示了對中俄關系加深的擔憂,稱中國正在與俄羅斯加強軍事戰略關係。報道還提及許多歐盟國家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原因是他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不斷加深。
從這篇報道中可以感受到,對於中國廣交朋友,美國是既不滿意又充滿擔憂。不滿的是中國通過外交手段正在擴大影響力,擔憂的是中國可能會聯合其他國家向美國建立的“民主國家聯盟”發起挑戰。
一直以來,美國都覺得國際秩序是由自己領導的,而美媒所説的這個國際秩序通常遵循所謂的“民主、人權和法治”等原則。而為了阻止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擴大,美國強行將中國置於這些原則的對立面。近日以來,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打着“人權”的幌子,對中國相關人員和實體機構實施了制裁,儼然把“人權”當作了攻擊別國的藉口和手段。
熟不知,“侵犯人權”的恰恰是美國及其盟友自己,美國警察跪殺黑人事件、美國國會暴亂事件、政府不作為導致疫情失控、少數族裔遭受系統性種族歧視等等,這一系列事實都證明,美西方國家才是“侵犯人權”的重災區。
至於稱中國拉“小圈子”挑起集團對抗,更是無稽之談。中方早已對外表明過自己的立場:在全球化時代,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搞針對特定國家的“小圈子”不得人心、沒有出路。況且,中國外長的每一次出訪,都能給到訪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不像美國,近段時間一直在拉攏盟友,先是牽頭舉辦了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峯會,隨後美國國務卿又訪問了日韓印等亞洲國家,布林肯還造訪了北約和歐盟。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也參加了歐盟峯會。美國舉辦、參加這些會議,名義上稱是為了加強和盟友的合作,但在會議中卻用大段時間來渲染“中國威脅論”,還號召盟友共同應對中國崛起。就此可以看出,真正拉幫結派搞意識對抗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但世界不是美西方國家的世界,在全球化時代,拉“小圈子”搞對抗的做法,終究會失敗。只有像中國這樣,敞開大門、包容萬象,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維持世界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