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2日訊 10月21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新辦舉行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是我國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羣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地增強。
一是戰略部署不斷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了黨章,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越來越多地方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機遇和重要抓手,努力走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企業依法治污、依法排污,保護環境的法治意識、主體意識也在加快形成,全社會關心環境、參與環保、貢獻環保的行動更加自覺。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順利,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黨中央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出台了《打贏藍天保衞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專項行動計劃,七大標誌性戰役進展順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有力促進了高質量發展。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有力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節能提高能效,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截至2019年,“十三五”期間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了18.2%,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炭機組達到8.9億千瓦,佔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系統,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國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3.4%,京津冀地區煤炭集疏港實現了“公轉鐵”,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7.2%。通過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硬約束,優化產業佈局和結構,通過大力整頓散亂污企業,有效解決了市場競爭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為環境守法企業創造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逐步調整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和行業企業綠色發展。
四是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制度落地見效,全面加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領導的機制。排污許可、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責任追究等制度相繼出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河湖長制、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等改革加快推進。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世界貢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我國率先發布《我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聯合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消耗臭氧層物質累計淘汰量佔到了發展中國家總量的50%以上,成為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國家。此外,“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支付寶螞蟻森林等項目還獲得了聯合國的“地球衞士獎”。
趙英民在發佈會上還指出,在看到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充分肯定“十三五”取得成績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質量距離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差距,國內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於高位。最突出的表現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任重道遠。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我國將把做好“十三五”收官特別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總結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根本要求,科學設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做好明年工作,為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