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 | 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要實現疫後復甦,先幹好這三件事
導讀
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劉振民日前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在後疫情時代,要實現更好的全球經濟復甦,為全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應優先在三個方面着力:一是迅速、公平地分配疫苗,二是向有需要的個人和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三是攜手應對全球氣候環境問題。各國只有通過廣泛開展多邊合作,才能共同應對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其對全球公共衞生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然而,在這樣的困難時刻,人類展現出了巨大的韌性和決心。我們可以而且必須把這次疫情帶來的時代危機,轉變為一個建設更可持續社會的良機。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報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300萬,確診病例超1.4億。此外,國際勞工組織估計,這場危機導致2020年全球工作時間史無前例地減少了8.8%,相當於2.55億份全職工作消失。婦女、青年和非正規經濟部門從業人員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
的確,疫情暴露了我們社會的弱點。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如果對可持續發展的早期投資,如醫療、減貧、就業和教育等相互關聯的問題更加重視,現在的情況肯定會更好。加強多邊主義、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落實其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要性從未像現在這樣明確而緊迫。
自二戰結束以來,聯合國一直在為促進和維護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2020年適逢聯合國成立75週年,這再次提醒我們,多邊主義至關重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2021年是“成敗攸關的一年”。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為我們的地球和全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作為這一努力的一部分,根據聯合國大會授權,古特雷斯將在今年9月提出建議,推進我們的共同議程。他的報告將是我們構建多邊體系,更好應對當前和未來挑戰的重要抓手。以下三個優先領域需要全球立即予以關注。
首先,我們需要迅速、公平地分配疫苗——這既是為人民健康着想,也是從經濟安全角度考量。聯合國預計,全球經濟將在2021年出現反彈,增長4.7%。但要實現這一點,前提是新冠肺炎感染率要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下降,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接受疫苗接種。全球免疫鴻溝將令所有人都處於危險之中。
此外,新的病毒變種正在迅速傳播。如果今年上半年,主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更多的人感染,各國政府將被迫重新採取封鎖措施。這將把全球經濟增長率拉低至2.8%。
因此我們要在全球範圍開展疫苗接種行動,這就需要加大對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 (COVAX) 和“抗擊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 (the ACT-Accelerator) 的投資,並更廣泛地發放疫苗許可。
第二,如果我們要實現包容性經濟復甦,就必須給有需要的個人和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國紛紛開展復甦計劃,總規模約為全球GDP總量的10%。
但這樣的救濟還遠遠不夠。
疫情期間,高失業率和收入減少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據估計,僅2020年一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就增加了1.31億人。這意味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消除貧困”目標很可能無法實現。
但亮點也還是有的,那就是東亞和南亞地區的經濟表現,該地區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現出色,並顯示出巨大的經濟韌性。因此,該地區在2020年的經濟萎縮幅度較小,僅為0.5%。
第三,要採取行動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必須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這符合聯合國提出的到2050年建立全球碳中和聯盟的目標。
尤其是,中國將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已經明確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決心,最近又剛剛宣佈已經在國內消除了極端貧困。此外,中國今年將舉辦第二屆聯合國可持續交通大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令中國有機會成為全球氣候環境行動的領導者。
其中,將於北京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交通大會,將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和貨物在世界各地的運輸方式,以及交通運輸行業如何助推全球經濟復甦和碳減排。
將於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重點是確保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助於促進所有人,特別是最弱勢羣體的營養、糧食安全和生計。
此外,近期還將召開一系列關於可持續能源、海洋和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尋求全面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雄心。
總而言之,此次疫情危機明確提示我們,只有通過全球合作和有力的多邊框架,才能應對挑戰。國際社會必須加大疫苗供給,遏制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舉措,重振對多邊貿易體制的信心。
責編 | 辛欣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