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禮儀之邦,傳統美德也一直在延續,但是到了現在,不少父母對於“禮儀”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以至於對孩子的要求也有偏倚。
説起“中國式禮儀”,在育兒領域內,其實一直是被打上雙引號的,因為家長們的行為與認知錯誤,導致這種禮儀不得不被加引號,畢竟這些“禮儀”並不是孩子成長中真正所需要的。
1、“大的要讓小的”
這種“禮儀”經常出現在二胎家庭當中,當然,其他情況中也可能出現,比如當多個孩子在一起玩鬧時,這時家長們也總會以年齡來説事,結果往往都是大的要讓小的。
在家長們看來,覺得這種“禮儀”十分正常,且一旦大的那個孩子不作出退讓,便會被定義為“小氣”、“沒禮貌”。
先前,我帶着女兒去朋友家玩,當時女兒看到了心儀已久的洋娃娃,我想讓女兒自己做家務攢錢買,於是她一直記掛着,結果在朋友家看到這個,她請求讓她玩一會。
可是朋友的孩子不願意把洋娃娃借給女兒玩,這時朋友就説,“妞妞,你給妹妹玩一會,真是太小氣了,你作為姐姐,就要讓給妹妹玩。”
後來在回家路上,我趕緊告訴孩子,“寶貝,剛剛阿姨説的話不對,那是姐姐的玩具,可以不借給你玩,大的並不是一定要讓小的,你不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我個人並不建議家長們給孩子灌輸“大的就要讓小的”這種理念,一旦孩子吸收這些觀點之後,在成長過程中,再遇到類似情況,他們便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你是大的,你就應該讓我。”
這種“禮儀”不論是對大的孩子,還是小的那個孩子,都有較大的思想侵蝕作用,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一種思想“累贅”。
2、對陌生人問好
先前,網絡上也有流行一個詞語,叫做“中國式問好”,無非就是家長讓孩子們向他們不熟悉或者是壓根就不認識的陌生人問好。
就像一位網友所説的,“那是你認識的人,又不是我認識的,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問好?”
在家長們看來,不向對方問好就等同於“沒禮貌”,可這種強迫孩子問好的行為其實並不可取,尤其是對於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説。
如果孩子還小,且性格內向,即使對方是父母的朋友,可在他們眼裏,也如同“猛獸”,還有一些大人喜歡拿孩子開玩笑,“你不問好,你就把你賣掉。”
這種情況下,是逗笑了雙方家長,可對孩子來説,卻是一種莫大的傷害,畢竟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接受得了。
3、過分謙虛
還有一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尤其喜歡告訴孩子,“當別人誇獎你時,一定要記得謙虛,給人留下好的印象。”
但其實有時候過分謙虛在他人看來未必就是一種禮貌表現,有人説,“過分謙虛就是虛偽”。要知道,謙虛原本應該是一種出於真誠的態度。可孩子過於謙虛,不僅不會贏得在他人面前的好感,反而會讓人更加反感。
4、一定要原諒別人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因為一些事情與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這時家長們如果也在場,通常都會讓其中一個孩子道歉,而後另一個孩子説沒關係,這件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長期以往都是如此,漸漸地,似乎“對不起”就一定得對應“沒關係”,甚至有時候,孩子的委屈情緒並非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的,可是家長還是強迫孩子説“沒關係”,這對孩子來説,是極為不公平的。
就像之前小兒子把鄰居孩子的手辦給不小心弄壞了,當時我能明顯感覺孩子很難過,可是鄰居還是一直要讓孩子説“沒關係”,孩子不願意説,鄰居反倒怪罪孩子不懂事。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家長們硬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通情達理”、“落落大方”的人。殊不知,並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能換來一句“沒關係”。
對於被要求説“沒關係”的那個孩子來説,孩子會覺得委屈,更會抱怨父母不站在自己這一邊,不理解自己。而對於道歉的那個孩子來説,會認為事情不過如此,獲得原諒也很容易,這並非是值得高興的事,只會慢慢“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