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家長最常見的處理很可能要麼是一言不合混合雙打,要麼就關上門冷冰冰地晾着孩子,甚至把孩子直接丟在街上假裝離開。
卻殊不知孩子根本分不清你是真離開,還是假離開。他會驚慌失措地認為自己被拋棄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不值得愛”的認知,有着揮之不去的噩夢。
樊登説:“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最大的恐懼莫過於爸爸不理他,媽媽不要他。”
冷處理看似理智,但很多時候,沒有愛的基礎的冷處理就是冷暴力。
肢體暴力對孩子造成直接的身體傷害,但有時候冷暴力卻會成為對孩子一生的終生詛咒。
1. 不理睬破壞孩子的愛與信任
之前有次送皮皮上學,回來經過天橋時,突然聽見一個孩子的哭喊。男孩含混不清地説着“媽媽開門,我錯了”。然而儘管孩子拼命拍車門,媽媽卻仍然不為所動,轟着油門作勢離開。
路過大媽見勢上前勸這位媽媽,誰知媽媽卻氣勢洶洶地回懟那句最常見的那句“誰讓他不聽話!”
可是原因真的是孩子不聽話嗎?不聽話就一定要以如此狠的手段,讓年幼的孩子在大街上被遺棄,茫然無助嗎?
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媽媽無法控制情緒,更不知如何正確處理“不聽話”,偏偏選擇了對孩子傷害最大的方式。
對待孩子,理當立規矩,有邊界,但一定要温柔。可以冷處理,但必定要以愛為基礎。要知道,你面對的不是仇人,而是親生骨肉。情緒衝動下的冷暴力只會破壞孩子無條件的愛,毀掉他對人際關係的安全感。
心理學有一種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年幼時的親密關係會成為孩子的內部運作模式,影響一生。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要置之不理,冷漠回應,孩子則會形成負面的認知,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是無愛的,長大後無法形成與他人積極的互動方式
冷暴力就是這種“不安全—迴避型(unsecure-avoided)”親子關係的最大“幫兇”。
2. 冷言冷語讓孩子喪失自信
適當合理的批評教育讓孩子形成客觀的自我認識,也能增加對挫折的抵抗力。但是一味的批評諷刺會讓孩子寒心,以隻言片語的冷暴力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明明爸爸因為職業因素,對待自己別人非常嚴格,是遠近聞名的“嚴父”。
不僅在明明取得進步的時候極其吝嗇表揚,在明明遇到挫折、心情十分低落時也並不會安慰,反而喜歡冷言冷語地“激勵”孩子。
這讓明明平時揹負着很大的壓力,即使通過超負荷付出變得很優秀,也在內心十分自卑。很容易因為心態崩潰而無法學習考試,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自信的喪失。如果説暴怒打罵是父母傷害孩子時的機關槍火炮,冷酷的嘲諷就是閃着寒光的利刃,能一刀捅入孩子內心,鮮血淋漓。
家是提供温暖和關愛的地方,我們可千萬不要通過教育,反而讓孩子覺得家是處處有暗箭難防的戰場。
3. 假性陪伴更傷孩子心
陪伴在於質量,不是數量。
假意的陪伴與其説是關愛,不如説是置孩子於孤單和無奈。
朋友勝楠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可以説是事業家庭兼顧的現代女性。前兩天卻十分苦惱:明明下班一有空就陪孩子寫作業、看書,怎麼孩子還是在學校關於親子陪伴的調查裏填了“比較缺乏”。
我問她,是不是在一邊玩手機?是不是不停去接電話?知不知道孩子學到了什麼程度?
除了後一個問題,勝楠都無一例外地説了是。而不提具體程度了,勝楠連孩子當時學的哪科都毫無印象。人在心不在,可以説,勝楠的陪伴是真正的“精神缺席”。孩子年紀小,但卻明白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前有喪偶式婚姻,後有喪親式教育。父母一方要麼從不參與孩子的教育,要麼從不真正地用心陪伴,在卻好似不在。
你以為關愛了孩子,其實只是讓孩子感到了傷心。
4. 師生冷暴力亦可能存在
學校是孩子除了家待的最多的地方,師生、同學關係會很大地孩子的心理狀態。老師的視而不見、與同學的社交真空,都會讓孩子至於冷暴力之中。
瑤瑤因為性格內向,被幼兒園班上的老師忽視,不管上課還是活動都獨自坐在角落。
因為老師只關注活潑的孩子,也不會對瑤瑤進行引導,瑤瑤在班上也沒有朋友,近乎處在孤立狀態。
最可氣的是,一次環保裝走秀活動,老師把她的衣服沒經同意換給別人。瑤瑤生氣地反駁,卻被老師含糊説是瑤瑤記錯了。
儘管瑤瑤爸媽在得知後第一時間採取了方式,交涉後給孩子轉了園,但瑤瑤還是受到了影響,在之前度過了一段非常灰暗的時光。對於學生,尤其是學前班、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因為課業因素較輕,老師的態度很大程度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和認知。和老師、同學的社會交往經歷也對孩子往後的人際交往有潛在的深遠影響。
因此,我們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對老師、同學的態度,觀察詢問,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冷暴力也是暴力,甚至因其偽裝性和不易發現而更具有殺傷力。
皮皮媽希望我們都能早知早避免,讓孩子生活成長在一片愛與陽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