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越西:脱貧攻堅難題逐項“清零”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近來,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脱貧攻堅“百日攻堅”計劃已進入最後關頭,需要攻克的項目任務正逐項“清零”。

截至5月中旬,涼山州4月份督戰清單所列41項任務已全部完成;縣級督戰清單50項任務已完成47項。“户六有”“村七有”“鄉三有”等量化指標任務正一項項抓實抓細抓落地。

集體經濟帶領脱貧

在越西縣申普鄉果吉村果吉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倉庫裏,一箱箱雞蛋整整齊齊碼放其中,駐村工作隊員左凱正抓緊聯繫外銷。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雞蛋銷售比以往要慢一些,但銷路正在努力打開。

成都市蒲江縣農業局駐越西縣申普鄉果吉村幫扶隊員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果吉村果吉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果吉村集體企業,從村外引入的投資佔總股份的46.5%。合作社主要發展3個產業,一是1200只跑山雞規模化養殖基地,二是存欄日產蛋1.4萬枚的規模化蛋雞養殖基地,三是投資1000萬元的大棚柑橘產業園。從銷售收入來看,目前蛋雞養殖基地的利潤最可觀,月毛利在8萬元左右,一年利潤可以達到90萬元。從長遠發展前景來看,大棚柑橘產業園也極具發展潛力。

“脱貧攻堅到這個階段,沒脱貧的地方情況都是非常複雜的,靠單個扶持很難解決問題,我們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要引領這部分貧困户脱貧增收致富。”左凱説。

產業發展改變的不僅是收入,更改變了觀念。以規模化蛋雞養殖基地為例,基地有11户貧困户入股,每年可以獲得1000元分紅,今年又有30户村民參與其中。依託這家集體企業,村裏還出台了相關幫扶政策,其中拿出利潤的20%成立醫療保障基金、教育保障基金、養老保障基金。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獲得50元補貼,80歲的老人每月補貼100元。

四甘普鄉的機德村、車洪村,同樣通過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養殖業使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進而帶動貧困户增收。4月26日,兩個村剛剛舉行村集體經濟分紅現場大會,118户貧困户共分紅64080元。“此次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説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最困難羣眾增收,是可以摘掉‘窮帽子’的。”四甘普鄉黨委書記洛邊伍薩説。

有沒有村集體經濟,是涼山脱貧“村七有”中的重要一條。目前,越西縣208個貧困村已有111個村擁有一定規模的集體經濟,有51個村的集體經濟已經達標。

特色產業不斷壯大

丁山鄉鄧家壩村村民鄧中福最喜歡自家的蘋果園,正是這片不到10畝的蘋果園,去年給他帶來了20多萬元收入。其實,許多村民以前也種蘋果,但品種不好,鄧中福的蘋果品質好,論個賣,一個能賣到七八元錢。如今,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都種上了優質品種蘋果,增產又增收。

越西縣雖然山高坡陡,許多地方土地貧瘠,但大涼山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使當地出產的蘋果等土特產品質上乘,深受市場歡迎。為此,越西縣不斷壯大發展特色產業拓展脱貧致富之路。經過幾年努力,縣級園區、鄉級基地、村級示範園、到户項目“四輪驅動”模式基本構建,發展了一批農業開發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其中,發展蘋果10萬畝、花椒20萬畝、核桃30萬畝等,貧困户就業和增收渠道增多,全縣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

在大瑞鎮,一大片蘋果園蔚為壯觀。縣裏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這是越西規模最大的特色產業基地,有3200畝,現已完成一期1600多畝,去年已開始有收益。縣裏在對口支援方廣東佛山的支持下,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產業化高標準規劃種植,形成了這片頗具規模的矮化密植現代蘋果產業示範基地。基地建立“公司+基地+農户”模式,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實現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深入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技術扶貧、精準扶貧等工作。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對口幫扶示範項目、羣眾脱貧奔小康示範點,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

越西縣在發展特色產業基地過程中不斷探索,力求讓有限的扶貧資金髮揮更大效益,讓貧困户得到更大收益。在大瑞鎮蘋果基地,越西縣正在探索一種新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讓投資各方有收益,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產業基地,把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資金的利益最大化、長效化。比如,越西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扶持資金7491萬元投入該項目,按照《越西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規劃》,以貧困人口人均5000元量化資產收益,扶持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所涉及的14982名易地搬遷貧困人口。自資金到賬之日起,前3年由相關公司按5%年利率兜底支付固定收益,等到第4年和第5年豐產期時,再按佔股收益平均分配給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户。5年之後的項目收益分配,再做動態調整。

搬出大山生活更美

住在越西縣城城北小區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房裏,53歲的沙馬拉衝感覺很好:“我有3個孫女,都不到10歲,以前在山上上學很不方便,現在幾分鐘就到學校了。以前到山下趕個集要走幾小時,現在就在旁邊。”

沙馬拉衝的家原來在羅木村,位於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上,離縣城70多公里。他是老黨員也是村支書,雖然一直很勤勞,但無奈自然條件太差,無法擺脱貧困。搬出大山後,打工收入、原有土地流轉收入等加在一起,使他家人均收入從不到3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沙馬拉衝介紹,他們村已有109户村民搬到了城北小區。

城北小區是越西縣最大的搬遷小區,共有來自多個邊遠地區的1421户6660人從老家搬到小區居住。小區內新建安置房25棟共60個單元1440套,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並配套建設了管委會辦公區、衞生室、文化室、警務室、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用房。區內還新建有幼兒園2所,總建築面積6980平方米,可容納600名幼兒入學。為完善小區功能,滿足搬遷户子女入學需求,還配套建設了1所小學。

住在城北小區裏的易地扶貧搬遷户日子怎麼過?如何擺脱貧困?越城鎮副鎮長、城北易地搬遷小區黨支部書記莫色古木子一口氣介紹了多種解決辦法。

一是越西縣籌資以股份制模式建起了3200畝以蘋果為主的產業園,每個易地扶貧搬遷户在果園裏都有5000元股份。這些果樹已經掛果,從去年開始,頭3年每人每年可獲得分紅250元。

二是在小區和縣城開發了300多個保潔、城管等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收入500元到1350元不等。

三是搬出大山後,將原來山上的土地流轉,集中發展茶葉等經濟作物,每畝流轉費300元到500元不等。“這是很大一部分收入,因為山地多,每户人家都有二三十畝土地甚至更多。”莫色古木子介紹説。

四是外出務工收入,城北小區去年共有1300多人在縣內和縣外務工。縣外務工收入從每月3000元起步,有技術的就更高了。可以説,一個家庭有一個人務工就徹底脱貧了。縣內務工的收入也不低,工資在每天一兩百元,雖然不固定,但一年下來也有不少。

五是在小區及周邊開發了116個攤位和一排扶貧超市、餐館,又可以解決二三百人的就業問題。

“各種收入算起來,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年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莫色古木子介紹説。

據瞭解,“十三五”時期,越西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8個鄉鎮138個村7527户,實施38個鄉鎮208個貧困村、80個非貧困村貧困户和插花貧困户彝家新寨建設11393户,貧困羣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基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