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實現家門口的“老有所養”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志月

□ 實習生 劉 歡

腿部不慎摔傷,孩子不在身邊無法照料,70多歲的王婆婆陷入困境。

在社區工作人員幫助下,家住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船廠村的王婆婆住進附近的醫養結合養老院,經醫護人員精心療養,傷腿很快痊癒。

作為武漢老工業城區,青山區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遠超全市其他城區。

為破解瓶頸,近年來,青山區着力構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探索“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織密社區養老服務骨幹網。

養有所居

父親的養老問題一直讓住在外地的姜女士感到很棘手。

姜父現年80歲,患老年帕金森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薑母年老體弱無力照料。

事情自2018年起出現轉機。青山區連續3年開展養老網點建設行動,滿足老年人羣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和母親商量後,姜女士將父親送到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康養中心養老。

“老人本身有很多基礎病,在家生病了還要打120等待救治,住在社區養老網點,一旦生病可及時發現治療。”姜女士説,自己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隨時瞭解老人生活動態,讓在外地的她可以安心工作。

3年來,青山區建設32個線下服務網點、20個“社區嵌入式”網點,對每個網點按照建設規模、面積、牀位等指標,區政府給予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實現半徑1公里內養老服務全覆蓋。

目前,青山區已形成“區級智慧養老中心平台—線下服務網點和簽約團隊—老年人用户—老年人親屬”的養老服務運行機制。

養有所補

送醫、送潔、送餐……家住青山區的蔡婆婆每天都能享受社區提供的免費一小時居家服務。

這只是96歲的蔡婆婆享受的眾多補貼之一。

在廣泛建設線下服務網點基礎上,青山區針對90週歲以上老年人出台關於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的文件,明確享受市區級補貼的特殊困難老年人標準、方式、項目、結算路徑及申報、審批程序等。

據統計,青山區共計為1500多人購買助潔、助餐、助醫和遠程照護的“三助一護”服務,區財政為特殊困難老人發放每人每月200元的養老服務補貼。

家住青山區石化二生活區的柳爹爹也是這項服務的受益者。

90多歲的柳爹爹是石化退休職工,與年過85歲的老伴同住。兩位老人體弱多病,子女工作繁忙,不便照料。

在社區網格員幫助下,柳爹爹家屬為他申報了“三助一護”服務。今年9月以來,養老機構助老員為柳爹爹提供居家上門服務,幫他整理家務、打掃衞生、清洗衣物、修剪指甲、代購藥品等,老人特別歡迎。

養有所託

“這食堂裏乾淨、衞生,對我們老年人的價格優惠,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説起自家樓下的社區“好味到”大食堂,70多歲的馮師傅讚不絕口。

馮師傅獨居在家,一個人也不想做飯,吃飯成了他煩心事。

針對轄區老年化嚴重、老年人吃飯難等問題,2018年以來,青山區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資源,引入多家社會組織,在全區各街道建成運營17家社區“好味到”大食堂,讓轄區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營養健康、味美價廉的飯菜。

青山區制定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建設方案及考評標準,對大食堂給予政策扶持,先後發放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337萬元,為200萬人次以上老人提供就餐服務。

青山各社區還成立膳食委員會,定期向大食堂供餐提意見和建議。前幾日,馮師傅向社區網格員反映,天冷了希望飯菜能更熱一些。

社區隨即向大食堂負責人反饋。現在,食堂不僅對擺賣的飯菜進行保温,還將居民帶回家的飯菜用保温袋裝好,讓老人們吃得滿意、吃得暖心。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7 字。

轉載請註明: “互聯網+”實現家門口的“老有所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