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的模式走不通?“菜籃子”們還在嗎?

對於前段時間風口浪尖的社區團購買菜,人民日報評道:“掌握着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其實早在2014年,社區團購就有苗頭;2017年,小程序的興起,讓社區團購這個生意有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可能;2018年稱得上爆發元年,數十家社區團購平台獲得資本青睞,鄰鄰壹、呆蘿蔔、你我您、十薈團、食享會、興盛優選、松鼠拼拼、美家優享、同程生活等均獲得千萬到億元級別的融資。但此時社區團購公司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整體毛利基本上在20%左右,扣除團長的10%利潤,再加上履約、配送、倉儲成本,算下來是虧本的買賣。

社區團購這場戰爭的護城河在於流量和供應鏈,前者決定速度,後者決定質量。

於是起步階段,各家攻城略地,都希望能比對手更快搶佔市場,披着“薅羊毛”外皮的低價廝殺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巨頭們的價格戰打的如火如荼,而這邊團長、賣菜小販、消費者、甚至上游供應商,漸漸覺出了不對味。先説團長,在巨頭入場初期,開城數量和單量被定為最主要的考核指標,重點打 “閃電戰”。

搶“團長”是第一要務——把小區街頭各類夫妻店、小老闆拉攏為自己所用,即“團長”;團長的門店成為巨頭們的提貨點,團長成為巨頭們的銷售員。但有一些超市的小老闆跟社區團購平台合作後發現,平台不僅在賣生鮮蔬菜,也在賣一些生活用品,甚至比自己店裏賣的還便宜,“與虎謀皮”最後大概率被“卸磨殺驢”。再説賣菜小販,菜市場和小攤小販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很多賣了一輩子菜的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輩正在失去他們唯一的謀生工具。——這也是大家為之抱不平呼聲最高的羣體。菜籃子的事不是便宜幾毛錢的小事,而是關乎國計民生,國之根本的大事。

其次説到消費者,網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買過幾次團購後發現,便宜確實是便宜,但菜品優劣相差太大,相同價格大概率還是選菜市場。

最後説到生鮮產品供應商,據深燃財經報道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供應商是最早公開站出來、旗幟鮮明地抵制社區團購,並禁止經銷商給多多買菜和美團優選等社區團購平台低價供貨。

廠家抵制社區團購的原因,是價格戰引起的竄貨。

跟電商渠道不同,線下銷售是按一級接一級的經銷體系:廠家生產——經銷商代理——終端門店銷售。廠家依靠龐大的經銷體系,才能把貨賣到消費者手中,“廠家會保護既有的經銷體系的利益格局,畢竟這才是他們主要的出貨渠道,不可能讓社區團購來傷害這塊的利益。”給連鎖便超提供社區團購軟件系統的訂單兔CEO連傑説。

“疫情期間利民惠民好舉措、扶貧助農互聯網好項目、農產品供應鏈增效新模式、生鮮電商最大風口”——即“社區團購買菜”,一時間如洪水猛獸讓人人自危。

社區團購的模式走不通?“菜籃子”們還在嗎?
互聯網電商曆經20年的高速發展,搶走了線下傳統零售業約20%的市場,但如果以行業生命週期理論來看,早已進入穩定的成熟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商業模式成熟、行業競爭趨於穩定、增長率趨穩或下滑、新用户新產品開發更為困難。數據顯示,近幾年電商的增速正在下降,2017 年網絡零售額的增速是 32.2%,2018 年是 23.9%,2019 年是 16.5%,純電商發展遭遇天花板。而另一邊,被電商衝擊的線下實體零售行業中,有一種業態反而在迅速崛起,那就是超市,尤其是社區超市。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當前線下社區消費佔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20%,與電商的市場份額旗鼓相當。而電商增速在下降,而未來社區消費的市場前景卻充滿想象。

不同於傳統電商“消費隨機性大、忠誠度低、追蹤復購難”,社區店、“團長”因為積累了多年的客情關係,天然自帶信任背書,與消費者可以做到幾乎零距離接觸(這一點越往下沉市場表現越明顯)。所以從買菜這種剛需高頻消費品類切入,以社區店的消費者信任度做背書,為自己的線上平台導流量,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充滿想象力的市場容量、C2M模式的零庫存優勢、線上線下的完美融合、技術迭代的新風口……社區新零售的入場者中或許將誕生一個全新的巨頭。又或許混戰之後是一地雞毛。一切皆是未知。

文章部分素材源自:白掌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1 字。

轉載請註明: 社區團購的模式走不通?“菜籃子”們還在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