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數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海外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嚴冰)國家林草局今天透露,中國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踐行者。自1985年加入《公約》以來,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擁有14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均位列世界第一。

我國在世界遺產保護事業取得的顯著成就,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認可。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諮詢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全球世界遺產保護狀況的權威評估報告《2020年世界遺產展望》顯示: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中,全球整體狀況處於“好”和“較好”的比例為63%,中國比例為89%;全球處於危急狀況的7%,中國為零。我國18處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總體保護狀況良好,無瀕危狀態遺產地。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整體保護狀況明顯優於國際平均水平。

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理念不斷昇華,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備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和監測體系,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遺產研究與能力建設體系,有效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蹟,推動了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著提升了公眾對世界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載體。

一是自然遺產保護成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涵蓋了國家公園(試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上百個自然保護地,保護了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實現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在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中,通過探索實施生態補償等,實現了科學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統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保護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的不懈努力和責任擔當。

二是自然遺產保護促進了綠色發展,助力了脱貧致富、鄉村振興。我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資源保護與民生髮展相結合的原則。基於遺產地的特點,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通過開展適當的生態旅遊、科普教育等,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促進遺產地保護與當地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協調發展。據統計,每年遺產地旅遊直接收入超過140億元。比如,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雲南三江並流等自然遺產地將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依託自然遺產地資源,積極探索美麗鄉村建設,高質量地完成了脱貧攻堅工作。

三是自然遺產成為宣傳生態文明的重要窗口和載體。目前我國擁有的14項世界自然遺產與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不僅涵蓋了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還保存了200多個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很好地將自然與文化遺產有機融合,是開展愛國主義、生態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對世界遺產的宣傳力度,結合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推出系列教育活動,社會各界對自然遺產事業的關注度、支持度、參與度逐步提高,為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和文化雙遺產數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