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明確表示,人社部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延遲退休具體改革方案。這也是權威部門對民眾普遍關注的延遲退休問題再次釋放出的最新信息。無疑,延遲退休對民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不小影響,部分民眾對此不理解甚至有誤解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其中,延遲退休會不會增加就業壓力,抑或是老年勞動力會不會與年輕勞動力爭奪就業崗位,乃至會不會阻礙年輕人的晉升之路,恐怕是許多民眾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我國,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有其必然性。眾所周知,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即男職工60週歲、女幹部55週歲、女工人50週歲,成型於上世紀50年代,而彼時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尚不到50歲。隨着時代的發展,儘管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人均預期壽命目前已經延長到77.3歲,但退休年齡卻60多年沒有出現過大的調整。
那麼,延遲退休會不會增加就業壓力呢?客觀地説,答案是有的,但應該講這種影響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我們不妨從多個維度來進行辨析。首先,延遲退休將有利於增加經濟活動人口,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進而提高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一般來説,退休後的收入要比在職收入低,比如我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替代率(即退休金與在崗工資比率)大約為80%左右,而企業職工退休金的替代率大約只有50%左右。如果能夠將一部分老年人力資源轉化為實際勞動力,那麼他們的收入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消費能力也會有所增強,這反過來對於擴大消費、推動經濟增長進而增加就業崗位亦有裨益。
其次,延遲退休是我國應對人口結構快速變化的必要之舉。早在本世紀初,在我國的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並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而自2012年開始,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出現歷史性的“拐點”,而且勞動力減少的趨勢日益明顯,迄今減少總量已經超過3000萬。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是進一步延續人口紅利,努力減輕人口負擔的有效途徑。事實上,我國老年人力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目前我國60-64週歲的人口有7785萬人,占人口總量的比重為5.5%,也幾乎相當於全部勞動力的10%。如果能夠在自願的前提下將該年齡段人口轉化為有效勞動力的話,那麼我國“招工難”“用工荒”現象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最後,與其他年齡段勞動力相比,老年勞動力的就業結構有所差異,與年輕人“搶飯碗”“爭崗位”的問題並不突出。現在老年人跟年輕人的人力資本結構不同,技能結構也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從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替代性不大。比如,在以年輕人為主的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領域,延遲退休帶來的影響就不明顯。目前,靈活就業在我國就業市場異軍突起,也使勞動力市場的包容性大大增強,無論是對青年勞動力還是老年勞動力,都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無論哪個年齡段勞動者,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尋找自己合適的崗位。從國外的具體實踐來看,在絕大多數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國家,老年勞動力與青年勞動力大都能夠互相補充。比如在日本,老年人就業主要還是以傳統行業為主,此外在一些生活相關的服務業中,高齡從業人員也佔據重要地位,成為維持該行業正常運營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
當然,延遲退休究竟會對我國就業市場產生何種影響,仍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可以確定的是,延遲退休將會採取漸進式推進的方法,並將在一定程度上考慮部分羣體自願提前退休的意願,以儘量減少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和情緒上的牴觸。
目前延遲退休的方案仍在討論中,人社部門表示將會廣泛徵求各方意見並取得共識後才會正式出台,廣大民眾也可以通過相關渠道提出自己建設性的建議。如此,延遲退休政策推出和實施的阻力就會有效化解,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覆蓋全體勞動者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