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敍事”“為中國代筆”“政治不正確”……這兩天,彭博社一篇報道的評論區炸了鍋,有人甚至用“恥辱”“叛徒”等詞彙攻擊撰稿作者。
彭博社到底寫了點啥呢?原來,最近多國發現奧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不少此前疏於防控的國家也驟然緊張起來,英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更採取了禁飛航班、限制旅行、封鎖國境等升級舉措。很多西方媒體亦不得已開始重新評價中國此前的防疫政策,彭博社就在報道中提到,“如果西方國家也關閉了邊境,那他們就沒有理由指責中國。”其實全文仍有不少篇幅對中國陰陽怪氣,但僅這幾句公道話,就讓一眾同行“破了防”。相比於BBC等將中國行之有效的防疫經驗,一律用“其他國家的做法”代稱,此次彭博社的話術確實不太“老道”。
抗疫政策正確與否,不是憑几篇文章就能定性的,關鍵要看做了什麼、效果如何。回顧中國近兩年的抗疫歷程,縱使外界聒噪不斷,但我們始終以實際行動見證了國家的價值底色。新冠疫情來襲,中國率先報告、率先出徵,展現出為全人類負責的鮮明態度。隨着抗疫由應急狀態轉入常態化防控,中國時刻備戰、應戰,並立足科學不斷總結經驗。如今,中國進入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仍然堅持嚴防嚴控不打折扣。可以説,每一項舉措都彰顯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根據實際情況,果斷調整策略,也確保了以更高水平、更小成本、更短時間控制住疫情,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反觀某些西方媒體,一篇篇前後不一、藏頭露尾、自相矛盾的報道,簡直就是行走的“打臉記錄”。中國嚴格進出境管理措施,就扣個“不講人權”的帽子;中國加快疫苗研發進度,就宣揚西方靠“硬挺”也能達到羣體免疫;中國人齊心協力自覺配合防疫規定,就臆想這是中國編出來的假象……可以説,從制度政策到民眾生活,把中國上上下下噴了個遍。可隨着時間推移,自己痛罵過的、嘲諷過的、試圖假裝看不見的,都被事實和科學逐一證明其實是正確的,又只能不情不願、遮遮掩掩“慢幾拍”跟上。即便如此,也不忘為了面子拼命找補,還常常因為“話術派別”不同引發內訌。抗疫關鍵時刻,媒體不承擔報道事實、溝通信息的嚴肅責任,卻成了製造鬧劇的“氣氛組”,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
新冠疫情發生在互聯網時代,是對世界各國的一次公開大考,各國民眾是親歷者、旁觀者,更是評判者。眼下,奧密克戎毒株已波及全球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全球風險等級再度升高。這種形勢下,虛偽的嘴硬嚇不住病毒,再不採取切實措施,最後遭難的還是民眾,打臉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