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經濟觀察報(ID:eeo-com-cn),作者:濮振宇,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導讀
壹 || 電動汽車產業鏈下游企業大舉搶礦早從兩三年前開始了,但直至去年,參與者基本都還是動力電池企業。到了今年,身處更下游的車企也紛紛加入搶礦熱潮。
貳 || 車企為什麼要搶礦?直接動因是電池成本高企,被逼無奈。
叁 || 值得深思的是,在汽車產業上百年的發展歷程中,車企一邊造車一邊還要去挖礦,這種現象從未出現過。這是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才發生的新現象。
由鋰礦引發的造富神話,正在以種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輪番上演着。
今年5月27日,上市公司眾和股份(400072)董事長趙德永,怎麼也沒有想到,公司股價竟會在過去73個交易日,累計68個漲停板,累計漲幅超過1600%。突然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讓早已被貼上“垃圾股”標籤的眾和,“逆天改命”。
資料顯示,眾和股份曾在2019年因連續虧損四年被深交所勒令退市,繼而被轉到三板市場。到了三板市場後,眾和還是被各種不利消息包圍:董事、總裁辭職,戰略投資人終止向公司提供財務資助,無法按時披露定期公告,公司財產被法院查封、扣押、凍結。
趙德永預感,自己的公司可能沒有翻身之日了。但造化弄人,眾和公司的主業是紡織印染,後來在轉型過程中涉足鋰礦開採,拿下過一處叫作“黨壩鋰礦”的礦產。偏偏是鋰礦這一與紡織主業沒有關聯的“副業”,給公司埋下了一粒救命火種。
今年,伴隨鋰價暴漲與搶礦熱潮的興起,眾和股價一飛沖天。更讓人吃驚的是,在眾和手中的黨壩鋰礦因經營不善實際上處於停產狀態,但仍舊因為鋰礦潛在的身價而備受追捧。當前,在漫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中,想要走向上游搶礦的玩家不勝枚舉,動力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是最為積極的參與者。
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去年7月至今的一年左右時間裏,動力電池企業和車企參與鋰礦的交易超過20起,其中9起公佈了明確的交易金額,金額累計超過110億元。這9起交易的參與者包括福特、比亞迪,以及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
對於動力電池企業與車企的搶礦風潮,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連帶相關技術研發和礦產資源都已變成行業新的必爭之地。下游企業只有努力向上遊佈局才能避免被邊緣化。
01 下游車企加入搶礦大軍電動汽車產業鏈下游企業大舉搶礦早從兩三年前開始了,但直至去年,參與者基本都還是動力電池企業。到了今年,身處更下游的車企也紛紛加入搶礦熱潮。
2月,長城汽車董秘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表示,針對電池資源緊張及漲價的情況,公司也在通過投資鋰礦公司對沖成本,增加電池的供應商保障供應鏈安全。6月,長城汽車旗下蜂巢能源與國內鋰礦巨頭贛鋒鋰業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宣佈將在鋰資源、鋰鹽供銷等多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企特斯拉的掌門人,埃隆·馬斯克3月在社交媒體發文:“鋰的價格已經達到了瘋狂的水平!除非成本提高,否則特斯拉實際上可能不得不直接大規模進入鋰礦開採和精煉領域。”
就在馬斯克發文前不久,特斯拉剛與兩家鋰礦企業綁定,包括與澳大利亞鋰礦供應商Liontown簽署了一項每年不低於10萬公噸鋰輝石精礦的五年協議,以及與澳大利亞鋰礦商CoreLithium達成四年11萬噸鋰輝石精礦的供應協議。
繼特斯拉之後,6月福特也與Liontown簽訂了5年期協議,Lion-town每年將向福特供應至多15萬幹公噸(DMT)的鋰輝石精礦,福特汽車將提供3億澳元債務融資,以幫助為Liontown從開發到初始生產的整個過程提供資金。
還有一些車企,雖然口頭上不説,但動作一點也不少。今年1月,比亞迪在智利礦業部門發起的40萬噸鋰招標中成功中標8萬噸,但該項目隨後因環保問題被叫停。3月,比亞迪又斥資30億元以戰略投資者身份獲得鋰礦企業盛新鋰能5%以上股權。5月,比亞迪在非洲覓得6座鋰礦礦山的消息又在行業內刷屏。
比亞迪相關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官方對涉及智利和非洲的兩則鋰礦消息不予置評。一位接近比亞迪的知情人士稱,比亞迪確實在積極佈局產業鏈上游,而且比亞迪的實際動作要比外界關注到更多、更早,只是刻意保持着低調。
即便是豐田這種被視為“抗拒電動化轉型”的車企,也在搶礦熱潮中不甘寂寞。近期,豐田和松下合資的電池公司 PrimePlanetEnergy&Solutions與澳大利亞鋰硼礦商ioneer簽署協議,將從ioneer美國RhyoliteRidge鋰礦項目採購鋰。
此外,大眾、戴姆勒等車企今年也通過委託機構遊説等方式,試圖在鋰礦儲量豐富的智利,勸説其政府擴大鋰礦開採。車企到上游買礦,僅從上述公開要買礦的車企來看,其數量已經不少,算上沒有公開但已經在做的企業,足以説明車企搶礦已經成為汽車產業鏈中一大顯著的趨勢。
02 “丟失”的利潤去哪了車企為什麼要搶礦?直接動因是電池成本高企,被逼無奈。“電池成本壓力轉嫁給了主機廠,我們主機廠被逼只能向後一體化造電池和佈局電池原材料。所以廣汽也在做電池,也要去買礦。”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近日公開表示,目前除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整車廠都是虧損的。
從已在資本市場上市的新造車企業來看,蔚來汽車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僅18.1%,環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8個百分點;小鵬汽車今年一季度整車毛利率也僅10.4%,環比去年四季度降低了0.5個百分點。理想汽車今年一季度的車輛毛利率環比去年四季度雖沒有下降,但基本在原地踏步。
但被車企抱怨電池成本高的動力電池企業,實際上也是“冤大頭”,它們一樣沒從產業鏈上賺到更多的錢。今年一季度,動力電池企業也普遍利潤大幅下滑,其中寧德時代、欣旺達、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3.62%、26.13%、32.79%、19.43%,而孚能科技歸母淨利潤為虧損2.44億元。
不僅是國內企業,國際巨頭LG新能源也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今年二季度,LG新能源淨利潤環比一季度下降60.4%,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5.7%。“由於新冠疫情、全球供應瓶頸、金屬價格上漲反映到產品價格的延遲,公司盈利狀況惡化。”LG新能源高層曾在公司電話會議上表示。
整車廠與電池商都稱沒有賺錢,那麼到底是誰賺走了電動車的錢?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近日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指出,產業鏈短期的困擾,來自上游礦產的資本炒作,炒作帶來了碳酸鋰、電解液等原材料價格的暴漲。
曾毓羣所言有着實際數據的支持。今年4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一度觸及50.3萬元/噸,創下歷史新高。截至2022年6月底,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的市場價格分別為47.55萬元/噸和47.75萬元/噸,較年初分別上漲 71.35%和123.65%。
作為國內“鋰礦雙雄”,天齊鋰業上半年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10-134倍;贛鋒鋰業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5.3倍。兩家企業均表示,公司業績大幅變動系主要鋰產品的銷量和銷售均價同比均明顯增長。
不僅是鋰礦龍頭,其他擁有鋰礦的上游企業也都賺得盆滿缽滿。今年上半年,盛新鋰能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9.5倍,鹽湖股份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3.2-3.4倍,融捷股份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4倍,永興材料預計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1-6.8倍,藏格礦業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3倍。
高工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車企、電池企業直接掌控鋰礦並不稀奇,正如車企對核心零部件的強佔有欲一樣。預計1-2年內,鋰礦資源都將面臨供應趨緊的狀態。“先下手為強”,可以在未來市場競爭中佔據先發優勢。
實際上,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直接掌控鋰礦後,除了自行開採賺取上游鋰資源的高溢價,也可以拿鋰礦為砝碼,提高與原材料企業的談判主動權。
03 車企重尋產業主導權但值得深思的是,在汽車產業上百年的發展歷程中,車企一邊造車一邊還要去挖礦,這種現象從未出現過。這是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才發生的新現象。
“這反映出汽車產業鏈的利益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張孝榮表示,在電動汽車時代,車企在產業鏈中的主導權遭到動搖。電動汽車帶來了動力能源的轉變,整車製造環節的價值大大降低,不再是產業鏈的核心環節。
傳統車企在產業鏈中的主導權,來源於整車製造環節的高價值,這種高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燃油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的生產和調教能力,其中調教能力很關鍵。針對燃油車,車企即便“三大件”都選擇外購,也有機會憑藉自身優秀的調教技術,製造出極強競爭力的整車產品。而進入純電動汽車時代,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都不復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陳佳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全球汽車產業鏈自身產生激烈變革,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大廠成為產業新的龍頭,深刻影響着這個產業的全球利益格局。車企要想避免喪失產業主導權,必須突破供應鏈瓶頸,從源頭掌握包括鋰在內的電動汽車的核心資源,保持競爭力。
事實上,為了掌控電池環節,車企近年來已相繼開始自建動力電池工廠,正如同傳統車企自建發動機廠一樣。傳統車企在過去對產業鏈的掌控,通常走到自建發動機廠這一步,不再會向上遊做更多佈局,整個產業鏈的合作方式是基於專業分工。而現在的電動車企,卻不僅要自建電池廠,還不得不去搶鋰礦。“全球鋰礦總有一天會開採完,到那個時候礦到底在哪,在誰的手上,誰有控制權,誰有話語權,誰才會對新能源擁有真正的決定權。”大合新能源董事長張利在近期公開表示。
問題在於,不論是自建電池工廠,還是開採鋰礦,這些領域均並非整車廠的專長。再者,車企搶鋰礦究竟只是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這些都關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重構的最終面貌。
歷史數據顯示,鋰資源價格並非一直上漲,而是呈現週期性的大起大落。從2015年初到2018年初,碳酸鋰價格從4萬元/噸逐漸上升至15萬元/噸。但隨着鋰礦擴產、疫情爆發等因素,2018年至2020年,碳酸鋰又持續下跌至最低4萬元。
多家研究機構認為,由於“長鞭效應”(供應鏈需求信息在一級級傳遞中越來越放大扭曲失真)以及鋰礦復產和開發(一般3-5年)與電池擴產(一般1-2年)所需的時間差,鋰資源中長期將繼續呈現波動起伏的週期性特徵。
招商銀研究院研報預測,2023年-2025年,隨着鋰鹽產能釋放,價格將出現階段性回落。但整體來看,鋰鹽供給端依舊無法追趕上需求端持續且強勁的增長,鋰鹽將出現長期供應短缺。2026年後鋰鹽將出現新一輪供需缺口,支撐價格回升。
張孝榮則認為,由於供需矛盾可能長期存在,車企佈局鋰礦資源,不只應當作為短期的權宜之舉,而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