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一共銷售了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增速達到了20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新能源汽車僅佔到汽車總銷量的15%左右,但這個事態正在逐步升級,有朝一日新能源車必然會取代傳統汽車。
回頭去看2021年的新能源市場,從總體情況來看還是比較“穩中向好”的,因為隨着市場越來越規範,下場的廠家越來越多,同行之間就很容易出現“卷王”,而這極個別的卷王卻能帶着整個行業向前衝刺,中途有誰掉隊的話恐怕立刻就會被市場淘汰吧。
雖然行業總體在向前進步,但也不乏一些臭魚爛蝦混雜在裏面,他們的本質不是為了造車而且想“撈一波就跑”,為此不惜“巧立名目”編造謊言,但隨着銀保監的介入,一些人也得到了自己該有的下場。
那2022年的新能源市場會是什麼樣的呢,它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爛,消費者要如何面對新一年的市場,且聽我一一道來。
如果要論對新能源市場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我覺得不是消費者,也不是廠家,而是政策,想要展望2022年的新能源市場就必須瞭解相關的政策變化,這樣分析的結果才是可供參考的。在2021年和2022年相交之際,國家對新能源市場的政策發生了變化,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要屬新能源補貼“退坡”,新的2022年補貼政策籠統的算下來相較於2021年的補貼下滑了約30%。雖然從實際的補貼金額來看並沒有下滑多少,最多的也就下滑了4000多元,但對廠家來講如果月銷量100台,那廠家就相當於一個月少賺了40萬,這份錢是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的。
這還沒完,除了補貼減少之外,隨着年關的到來以及新冠疫情還有貿易等因素,汽車原材料價格開始紛紛上漲,新能源汽車所需的芯片本來就短缺,其他材料再一漲價,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勢必會受到影響。一些廠家已經貼出了告示宣佈自己的車型將受到價格影響,而其他未貼出漲價聲明的廠家,一方面是還未有所動作,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某些品牌的產品售價超過30萬,本身不享受補貼,所以影響較小。
最後一個影響新一年新能源市場走向的要素來自於相關部門,在2021年底2022年初之時某汽車品牌已經深陷操縱股票的漩渦,有關的負責人已經被抓起來蹲了局子,而這只是個開始,隨着各項政策的收縮相關材料價格的上漲,“鋌而走險”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多,有關的部門已經看準2022年是一道坎,某些人翻不過去這道坎就打算“棄車保帥”,所以在2022年我們應該有不少的瓜可以吃。
從行業整體的情況來看,2022年的新能源市場在供應商也就是主機廠方面應該會呈現出一個收縮的姿態,並不是説產量收縮而是指廠家收縮,許多廠家會因為無法適應新的政策無法解決成本問題或者面臨“風險”而“退縮”,將自己的市場拱手相讓給其他的品牌。而那些能在2022年抗下壓力的企業,也會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進入“狀態”,開始適應沒有補貼或者少量補貼的市場。
新能源補貼就像潮水,當潮水漲到高潮時我們消費者只能看見水裏有東西在撲騰,是魚是龍我們並看不清楚,而當潮水開始退去,一些王八的殼也就露出了水面,而等到潮水退得一乾二淨,沙灘上滿目瘡痍的景象必然會讓所有人心驚膽戰。
作為消費者要如何面對2022年的新能源市場呢?我個人認為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捂緊錢包,因為在我看來2022年是變革之年,能熬過2022順利進入2023年的企業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它們的產品才真正值得我們購買,所以在2022年我們要捂緊錢包,千萬別被某些準備“跑路”的企業騙了血汗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捂緊錢包不光是指別瞎買車子,更是指謹慎投資,特別是和新能源相關的基金、股票,在購買前務必瞭解它背後的故事,以免被套牢其中。某些新能源基金的投資對象本身具有極高的風險,甚至已經深陷操縱股票的醜聞,而該公司股票價格的下跌會直接影響到基金的變化,雖然基金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但對那些高風險並且存在“欺詐”的企業來説能掙一點就是一點,人家可不會嫌蚊子腿沒肉吃。而鎖定某些大體量、相對穩定的廠家的股票或許能在2022年帶來較好的收益,但如果新能源市場整體“滑坡”,那這些大體量的廠家也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所以目前來看風險依舊很大。我不是專業的基金股票師,所以我只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不是什麼購買建議,千萬別當真。
至於某些存在“欺詐”和“內幕”以及“操控”的企業來説,我的個人看法就是最好連它們的車都別買,以免買回家之後三包期沒到廠家就跑路了,到時候哭都不知道找誰哭。
但是,我們消費者終究還是廠家眼中的肉,是韭菜,如果廠家真的要“彌補自己的損失”,那些已經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以及那些不得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其實根本沒有能力反抗,只希望到時候輕一點温柔一點,我是韭菜我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