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示弱未必弱,如何識破強者的“韜晦”之計?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人慾不厭,拒之則害生,從之則損己,姑且損己從人,繼而盡攘為己有。居眾所必爭之地,謀晦以全身,謀晦以建功,此又謀晦之大者也。——楊慎《韜晦術》
如果説弱者“韜晦“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那麼,強者的”韜晦“將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讓對手無處可逃。

一、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因為家裏缺糧,他打算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我給你們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説:“我給你們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對老人服服帖帖了。
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老人沒有多付出什麼,獼猴也沒有多獲得任何東西,然而,結局皆大歡喜——豈止老人認為自己是勝利者,獼猴們也認為自己大獲全勝!現實生活中,這種”朝三暮四“的把戲你遇到過嗎?你識破了嗎?

二、
最近看過一箇中國教授講課的小視頻,講了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
上午九點過後,一家麥當勞店來了一個顧客,要求吃早餐。服務員説,”先生,已經過了九點,對不起,我們不賣早餐了,只賣午餐“,那人很固執,”我喜歡吃你們的早餐,不喜歡你們的午餐,我一定要買早餐“。服務員問經理:”老闆,可以賣給他早餐嗎?“,經理回答:”不行!必須按照規定辦事!“。那人掏出一把槍指向經理,經理嚇得只好賣給那人早餐。
教授講到這裏哈哈大笑,説:”美國人就是笨,跟他講什麼規定,換做中國人,這事很好辦。中國人會説:對不起,先生,早餐賣完了。那人會指着一邊的食品問:那不是早餐嗎?然後,中國人不慌不忙地説:那些食品有問題,準備拿去化驗的,如果您不介意的話,就送些給您啦。那人只能知趣地走掉。“
教授滿臉矜誇,洋洋自得,看到這裏,我也徹底沒了脾氣,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充滿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滾滾而來。
我們相信,規則是方的,人情是圓的。規則可能傷人,人情卻讓人遊刃有餘,無往而不利——我不會拂人情面,也不會拒絕任何人,我甚至可以把心掏給你,你還有什麼不滿足?不説一個”不“字,卻能讓你知難而退;把你賣了,卻讓你開心地幫着數錢。
這聽起來有點繞,一言以蔽之就是”巧言、令色、足恭“。這本來是古人拋棄的糟粕,左丘明以之為恥,孔子也以之為恥,卻被今人拾起來,當作成功學、情商高而大加褒揚!
不敬畏規則、漠視規則,無形中增加了我們多少成本!當我們在人情的圍城中左衝右突、疲憊不堪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反思嗎?這其中難道沒有自己的責任?

三、
鄭莊公即位做國君,太后武姜卻偏愛小兒子共叔段,請求把京邑分封給段,莊公無奈答應了。大夫祭仲提醒莊公,京邑的城牆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不合法度,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説,這是太后的要求,我有什麼辦法避禍?你且等着瞧吧。
段得寸進尺,把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收入囊中,大臣非常擔心,段的土地擴大後,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説:“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的。”
眼見莊公步步退讓,段野心膨脹,他整治城廓、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計劃開城門作內應。莊公打聽到段偷襲的消息,説:“可以出擊了!”於是,派軍隊去討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段,段逃到鄢城。在鄭國軍隊的追擊下,段最後逃到共國。
這就是“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鄭莊公説了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斃。
勝券在握的時候,卻一味示弱,這是強者的“韜晦”策略。目的是讓對手暴露軟肋,讓對手錶演,讓對手的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凝聚士氣,師出有名。
反之,如果發現對手在實力沒有受損的情況下,一味忍讓,退避三舍,難道不值得引起自己警惕嗎?

四、
一隻蚌在河邊張開口曬太陽,一隻鷸走過來用長喙啄住蚌肉,蚌殼迅速閉攏並緊緊夾住鷸的喙。鷸想:“一日不下雨,二日不下雨,必有死蚌”,蚌想:“一日不鬆口,二日不鬆口,必有死鷸”。這時,一個漁翁路過,把鷸和蚌都捉住了。
這是家喻户曉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然而,羣雄逐鹿,是以一敵多,還是讓對手自相殘殺,最後強強對決?這與智商高低關係不大,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屢屢讓人犯錯,這很值得深思。
一旦越過屍山血海,站上人生的制高點,又該如何自處?不是,也不是叱吒風雲,當務之急是轉變心態——曾經的競爭者變成下屬,破壞的力量轉為建設的助力,角色變了,必須淡化並消除以往的痕跡,讓生命回到新的舞台。這一切需要”謀晦“。

韜晦之術用處大矣,下至市井瓦舍、上至廟堂中樞,無人不用。然而,識破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躲是躲不過去的——房價越調越高、油價漲多跌少,除了隔靴搔癢地吐槽幾句,也只好默默承受。
最好的辦法是以”韜晦“應對”韜晦“,看破而不説破,將計就計,假裝落入彀中,讓別人得意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