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料事如神的編輯部,這次居然也失算了……因為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的地位,從未如此錯亂;換句話説,話語權變了。
時間來到8月最後一天,《汽車K線》編輯部絕大多數人,都因為有成都的行程,被封印在一方小天地,枯燥地讀着每一份多達上百頁的汽車業上市公司財報,偶爾啃上兩口煮玉米。
當整理完兩份榜單【見文章最後】出來才發現,2022年這半年來,《汽車K線》統計的近70家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總體過得也不比兩年前好多少。“新冠疫情反覆、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等挑戰”這種話術,幾乎出現在所有汽車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分析中。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兩大汽車業製造基地,長春(吉林省)和上海先後爆發疫情,對中國汽車業,乃至全球汽車業造成了不遜於2020年的衝擊,且經歷3年疫情與國際形勢變幻,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臨內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GDP增速放緩(一季度2.5%,二季度0.4%)。
8月底的成都國際車展如期而至,讓今年好不容易有一場大型車展刺激一下消費,給企業一些信念,不料卻被突然爆發的疫情“緊急截停”,在人們的顛沛、感嘆中提前結束。
也難怪,連華為的任正非,都要特別強調這個時期,企業現金流和盈利的重要性。
正巧不巧的,汽車業上市公司幾乎步調一致地大舉向新能源轉型,從2022上半年度財報來看,代價是慘重的。那麼,在如此艱難的時期,中國汽車業的相關上市公司過得還好嗎?它們又是怎麼賺錢的?產業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逆境中彰顯中國汽車業韌性
從《汽車K線》統計的67家汽車業上市公司半年報來看,雖然增減不一,但累計營收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納入部分新企業),為中國實體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營收出現同比增長的38家,同比下降的有29家;淨利潤方面,仍有49家汽車業上市公司保持盈利(這裏面淨利實現增長的僅有27家,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佔比半數),逆境中總體穩定。
有5家上市公司營收破1000億大關,分別為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寧德時代和東風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營收為3159.93億元,繼續稱霸營收總榜單,卻同比減少13.69%,也是TOP 5當中唯一營收下降的上市車企,當然事出有因。
而比亞迪迅速升至第三,繼續充當攪局者,以1506億的營收位列廣汽集團之後,但增速是前者的三倍之多,後生可畏。
讓人感到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作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製造商的寧德時代,異軍突起,上半年以1129.71億元的營收和156.32%的增速,可謂笑傲江湖。不過,在TOP 20當中,乘用車整車板塊的上市公司仍然佔據半壁江山,主機廠的地位依然難以撼動。相比之下,經銷商板塊和商用車板塊,表現低迷,總體墊底。
然而,新能源&智能化板塊已悄然成勢,作為供應商的它們,有4家企業出現在前20的榜單中。
2、車企“打工仔”究竟有多難
從財報的營收增速和淨利潤水平來看,人們可能才終於深刻理解,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忍不住脱口而出的那句:“那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不可否認,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當編輯部的同學們看到上汽集團財報後,普遍認為寧德時代“絕對”是2022上半年,車企中賺錢最多的。而寧王也沒讓大家失望,憑藉81.68億的歸母淨利潤,和82.17%的增長率,甩開上汽集團一個量級。
《汽車K線》統計的已發佈財報的乘用車整車板塊15家公司中,淨利潤下滑的多達9家,出現虧損的達到7家(不含尚未公佈數據的蔚來),這7家虧損的企業虧損規模超過100億元,是去年的一倍。這些曾叱吒風雲的主機廠,一方面,絕大多數在轟轟烈烈地執行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的大戰略,普遍在相應板塊出現虧損;看着如火如荼、非常熱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到頭來車企花了非常大的代價,都在為電池廠“打工”。
即便是小鵬汽車這樣的造車新勢力也不例外,難逃賠本賺吆喝的窘境。2022上半年,小鵬汽車虧損高達44億元。與華為深度捆綁的賽力斯虧損17億,吉利旗下純電動高端品牌極氪,也虧了近7.6億元。難道,車企們只是給“寧王”打工?
畢竟,從寧德時代的財報不難發現,其上半年淨利潤中,有三分之一來源於投資收益和政府補貼,而非主營業務;長城汽車則依靠匯率損益“入賬”20多億元的淨利潤樂開了花;比亞迪的應收賬款,裏面不知道含有多少國家給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看來為了養家餬口,車企們和動力電池供應商,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
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競爭力,不被變革浪潮湮沒,《汽車K線》發現,像吉利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等中國汽車上市公司,在如此經濟環境下,企業人員數量依然在逆勢增長,以保障研發和技術開發進度,這變相的大幅提升了成本。但這不外乎是強化企業硬實力的戰略動作,風物長宜放眼量。
除東風汽車集團沒有公佈研發投入,《汽車K線》統計的14家乘用車板塊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40億,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中,超過50億元的有兩家,分別是上汽集團和比亞迪;超過30億的五家,加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廣汽集團,研發投入超過10億量級的近10家企業。從研發投入佔總營收比來看,除江淮汽車、北京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其餘企業研發投入均未超過4%,但並不是説這些企業研發投入少,從營收來看,它們的絕對值還是比較高的。
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方面,則只有寧德時代研發投入,超過50億元,達到57.68億元,同比增加106.46%;立訊精密緊隨其後,為36.69億元;而研發投入能超過10億的只有4家企業。
更有意思的是,2022上半年,中國最賺錢的兩家汽車業相關上市公司——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分別僅有1150.75萬元和5.33億元,與其他企業相比,不禁讓人慨嘆。
3、“礦主們的狂歡”阻礙中國汽車發展壯大
可是當一家營收只有143億元,淨利潤卻高達103億元的鋰業公司,碾壓“寧王”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在這個艱難的時期,竟還真有躺着數錢的主角,其廬山真面目也透過財報盡數展現。
前面這組數字,意味着這個名叫天齊鋰業的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依靠“新的白色石油”,淨利潤率高達72.24%,是上汽集團的近33倍。
而作為“鋰業雙雄”的另外一家贛鋒鋰業,營收144.44億元,雖然超過老對頭,但淨利潤為72.54億元,落後於天齊鋰業,可淨利潤率依然超過50%。看來,採礦就像搬運水,我們不造礦,只做大自然的搬運工,但卻是一個相當暴利的行業。農夫山泉還要設計包裝,搞營銷,但礦主們應該連這些都省了。
要知道,在營收榜單前10名的企業中,《汽車K線》發現,多數淨利潤率只有2%~5%。
從淨利潤水平來看,鋰業雙雄與一家動力電池巨頭,足以傲視所有汽車業上市公司。這三家淨利潤總和,幾乎是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和東風汽車集團,這5家中國最賺錢整車企業之和的量級。
所以,曾毓羣在多個場合“大吐苦水”,也就可以理解。
不過,中國銷量最大汽車集團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直接炮轟躺贏的“礦主”們。他表示上游鋰礦等原材料價格暴漲(一年左右碳酸鋰價格暴漲10倍),更令人不安……整車廠等中下游企業都在為上游的礦主打工,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這種情況嚴重干擾了新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按照一輛車電池成本40%~60%,以及現在每噸的鋰鹽價格,炒作資源價格,哄抬物價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剛剛規模化,不是什麼好事。更重要的是,每年國家給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消費的上百億補貼,最後可能都到了礦主們的腰包,而非搞技術研發,製造更好的產品。納税人的錢,這麼花合適嗎?所以,取消新能源汽車補貼,要堅決,且迫在眉睫。畢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應該放手讓新能源汽車產業自己站起來。
也難怪,同樣的汽車公司不再糾結於純電動汽車,而是進軍混合動力技術,要麼就是像廣汽集團、長城汽車等,自己造電池,自己買礦,還有的企業,又開始重新研發燃油發動機。
《汽車K線》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絕大多數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公司都實現了盈利,而在虧損的18家企業中,該板塊僅四家虧損,相比之下,乘用車整車板塊虧損數量多達8家,其餘則為商用車企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是主機廠有絕對的話語權,可現在卻成了下游搞不過上游。誰讓人家掌握着源頭呢?但這對中國汽車業發展,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納税人的錢,最終流入了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沒什麼研發能力的礦主手裏。
【作者 | 尚 武】
【責編 | 修 文】【出品 | 汽車K線】附1:《中國汽車股2022上半年營收排行榜》附2:《中國汽車股2022上半年淨利潤排行榜》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