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的春天來了。
文/宋雙輝
2015年大眾“柴油門”之後,歐洲各國感覺被所謂的清潔柴油技術打了臉,於是2016年開始陸續有國家提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基本上2040年前後,很多歐洲國家就打算不再賣汽/柴油車了。
2017年的泰達論壇上,工信部的官員第一次談到了“禁燃”的話題,説國內也在研究“禁燃”的時間表,從那時起,每年都會颳起一陣風,大家都在猜咱們啥時候正式公佈這個時間表。
如今看來,“禁燃”在中國不太可能出現了。
9月16日的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綱透露了一個信息,他參與制定的2.0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上個月已經通過專家評審了,其中的重要主張之一,就是不建議中國製定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也不主張提“禁燃”口號。
中國作為如此積極投身於環保的大國,為啥不應該“禁燃”呢?專家們有三個理由。首先中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道路、使用環境複雜,需要多元化的汽車技術和多元化的能源結構。第二,作為能源消耗大國,中國的交通能源僅靠電是不安全的。第三,目前中國仍以煤炭發電為主,煤炭除了可以作為能源外也是珍貴的資源需要被珍惜,而世界上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可以被利用。
專家的理由我認為非常充分,咱們畢竟不是那些北歐小國,家家都能開着純電動車出門,指望西北荒漠上跑運輸的全都是純電動車很不現實。
雖説專家們的意見只是參考,是不是真的變成制度政策還要等待最終拍板,不過這至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那麼如果中國真的不“禁燃”了,傳統車企們是不是就可以安心地繼續賣燃油車了呢?當然不是,節能減排是大勢所趨,燃油車即便不會退出歷史舞台,也要換個身份。
王秉綱透露,新的技術路線中,需要燃油車進一步降低能耗,只依靠提升內燃機效率是不夠的,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混合動力轉變。
這裏要補充一個小知識,在中國,普通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不屬於新能源汽車,而是屬於節能汽車,享受不了不限購不限行和拿補貼的優惠政策。只有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與純電動汽車以及氫燃料電池車等屬於新能源汽車,享受各種優待。
按照專家透露的信息,最新的新能源發展技術路線圖的總體目標是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約各佔50%,汽車產業基本實現電動化轉型。也就是説十五年之後,路上跑的要麼是混動車,要麼是插混或純電動這些新能源車,純汽/柴油車將退出舞台。
這對於廣大的傳統車企來説,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唯一感到興奮的大概只有日系車了。
即便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大力推廣,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佔比依然非常小,2019年這個比例只有5%,也就説在中國95%的汽車依然是傳統燃油車。要讓這絕大多數的車型都電驅動化,我覺得很多車企寧願選擇去做插混和純電動,也不願意轉向油電混動,因為這個技術很難突破。
如果做個排行,那麼純電動技術最簡單,所以目前中外車企絕大多數都能拿出純電動車型來,別管是不是油改電吧,反正上路跑是沒問題的。
其次是插混,畢竟要把發動機和電機兩套系統揉在一起,但是因為政策鼓勵,所以車企們都投入了精力去搞研發,自主品牌裏比亞迪和吉利都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和產品了,廣汽、上汽和長城也都有一定的儲備,德系、美系和韓系品牌也是如此。
最難的就是油電混動,日本人搞出來的技術,歐洲車沒興趣搞,他們有自認為同樣節能的柴油技術(後來被排放造假打了臉);自主品牌沒動力搞,難度係數還高,消費者又不買賬(售價更高),費力不討好。2016年吉利、長安、科力遠和雲內動力還組建過一個“中國混合動力聯盟”,不過動作不大。
所以目前在國內市場能買到的油電混動車,只有豐田、本田和日產的,還有一個自主品牌的獨苗——領克汽車推出過一款領克01HEV版。
沒有肉的骨頭自然沒人願意啃,吃力不討好,所以國內企業在混動技術上非常落後,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動力總成開發部總工程師張社民曾經説過,我們的混動技術比日本車企落後了5-10年。
現在如果突然風向又轉了,混動又成香餑餑了,那車企們該怎麼辦。立馬去攻克技術難關,開始大搞特搞油電混動車型?15年之後能夠達到和日系混動平起平坐的地位嗎?
要麼就是與豐田、本田合作,反正人家豐田很早就開放混動技術專利了,你們要合作人家肯定是歡迎的,但是利益的分配就不好説了。
更現實的,可能就是繼續主攻插混和純電動技術了,但是那就意味着國內一半的市場,可能要拱手讓給日系了,其他車企能甘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