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想是因為道理不是用來聽的,而是融合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裏,是自然而然的,活着本身不需要什麼道理,如嬰兒般,一切順乎天道罷了。
可是人越長大,渴望的東西越多,經歷得越多,雜念越多,越發現,心靈開始需要療愈,需要一個又一個道理去説服自己,説服自己放下,説服自己開心面對一切不如意,然後過好每一天。
許多人會迷茫,怎麼樣才算過好這一生呢?這還真沒有尺子衡量,也沒有標準的答案。看過一部叫《第八號當鋪》的電視劇,男主角不幸被選中靈魂當鋪的老闆,不得已離開自己深愛的妻子,於是典當了自己的愛情,換妻子一生的幸福。他以為妻子的幸福就是重新嫁給一個愛她的男人,可是無論有多少忠誠的追求者,她依然選擇孤獨終老。她説:“等他,就是她的幸福”。婚姻不圓滿,可是她沒有抱怨,縱使只有無盡的等待,依然感到幸福快樂。
有的人説,生活必須事事如意,事事順心,所求有所得,要有很多錢,有兩情相悦的良人陪伴,有圓滿和睦的家庭,有成功的事業等,才能過好這一生。可是生活中往往不如意事常八九,難道就要自暴自棄,罔度此生嗎?
經歷得越多我們就越會有這樣的感慨:小時候快樂很簡單,長大後發現簡單很快樂。其實這藴含了很大的哲理。
古代智者老子很喜歡用嬰兒自喻,《道德經》中有很多地方用嬰兒闡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如“復歸於嬰兒,”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曾經是嬰兒,曾經沒有煩惱,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沒有任何區別,餓了就會找食物,吃飽了就會好好的睡覺。這個世界的一切在我們眼中都是,無慾無求的,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真實的東西,是豐富和單純的。
嬰兒的狀態,就是活在當下,無慾無求的狀態,到慢慢長大之後,存在了很多問題,區分好壞對錯。原本完整的世界,就在我們眼中變成了很多分裂的個體,我們的內心也變得逐漸的匱乏,人生有了分別心。
復歸於嬰兒,體現的是“不為浮名遮望眼,但喜庭前杏林稠”的人生態度和少私寡慾的人生境界。對功名的過分追求會使人不堪重負而被其所累,如嬰兒般順其自然反而能夠獲得哺育和照顧,從而無憂無慮地成長。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説,難道讓我們像嬰兒一樣活着?活在當下,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考慮嗎?當然也不是這樣,我們要調整的狀態是小時候本身的單純完整,煥發出強大的活力,這是自我實現最主要的一個特徵。也是恢復赤子之心,不是簡單的智力倒退或者生理還原,而是,一種追求平淡的生活。也就是把複雜的人生簡單化。
做個簡簡單單的人,沒有必要去為了追逐名利而拼的頭破血流,沒有必要在人際關係場合上虛偽的客套,更沒有必要使自己有多個面具,以至於到最後自己真正的樣子也弄不清了。
要想這一生過得順遂又平安,你只需要做一個簡單的人,如嬰兒般過着簡單的生活,找尋你內心的安寧,放下那些所謂的不平衡。快樂也可以很簡單。
老子説:“專氣致柔,能無嬰兒乎?”老子認為嬰兒狀態最與道接近。但伴隨着個體的成長與成熟,生命反而與道越來越偏離。嬰兒無知無識,沒有慾望,所以不會為外物所累,不會為追逐功名利祿而耗精損氣。但伴隨着人的成長,知識多了,慾望也會增加。
有了慾望,就容易為外物所累。無欲則剛,並非讓你什麼也不求了,如行屍走肉般得過且過,而是常懷赤子之心,有所求,但不強求;有所欲,但不氾濫;有所思,但適可而止;有所執,但不鑽牛角尖……
初生牛犢不怕虎,嬰兒是真君子,天不怕地不怕,是因為他們有一顆纖塵不染,簡單的心。人活在世上,能常懷此心,千帆閲盡,無畏無懼,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心懷一切,又不被一切所累,方能掌控人生,不讓此生都在苦海里掙扎。簡單至樂,過好此生,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