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學期的開啓已經過了半個月了,離開舒適温暖的家,“放飛自我”的生活環境,這個時候您有沒有觀察過娃兒們的狀態如何?是充滿期待還是悶悶不樂,充滿抗拒?有的孩子甚至出現身體不適,疲勞、失眠、頭疼、胃痛……可不要簡單地認為這是換季鬧病,我們把一些孩子在開學之後出現的一系列身心症狀俗稱為“開學綜合徵”。今天心理專家就來跟大家分享下如何避免和減輕孩子的“開學綜合徵”。
“開學”是怎麼勾起“綜合徵”的?
“開學綜合徵”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專業的醫學術語,一般來説,“開學綜合徵”指的是從長期休假狀態轉入開學狀態時導致的對難以適應學校生活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升學壓力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喚醒。它的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伴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症狀。那為什麼會出現“開學綜合徵”呢?
後疫情時代的潛在影響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雖然目前在國內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對全民所產生的心理影響仍在持續,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薄弱的大中小學生。對疫情的擔憂、恐懼、焦慮,對身心症狀的過度反應會在孩子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學習適應的困難所致 假期的生活是散漫的、相對自由和輕鬆的,而步入學校後,面對新的課程內容,新的學習生活節奏,孩子們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的,而不同的孩子適應的能力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一部分孩子會出現適應上的困難。
對電子產品依賴產生的“戒斷反應” 孩子在校不允許帶手機,一旦放假,就會瘋狂地沉迷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玩遊戲、看劇、看小説、交友聊天等等。歷經兩個月的“放縱”之後,重新回到學校,脱離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孩子們可能會因為缺乏持續的外部刺激而感到無趣,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積極性不高,情緒低落等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處於特殊求學階段的壓力所致 孩子們在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尤其是畢業年級的學生會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小學生會面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學業壓力,大學生則會面臨升學或畢業找工作的壓力。在這些特殊的階段,學生們可能會因為過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適應障礙。
激發原動力 對抗“綜合徵”
孩子們要如何去應對“開學綜合徵”呢?以下這些建議可能會有幫助:
調整作息 早睡早起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假期在家的你是否是熬夜玩手機、看電視,一覺睡到大中午呢?開學了就要儘快從“貓頭鷹”調整成“百靈鳥”哦。最好的方法是給自己定個時間計劃表,按上學的時間起牀,晚上不要熬夜。同時在整天的計劃上按上課的時間加入學習的任務、運動時間、讀書時間等。這樣會更快地幫助你進入到上學的作息。
改善學習方法 或許你之前也為自己的學習方法而煩憂,或許你覺得自己也很努力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那你可能需要在學習方法上面進行一些改進。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有幾個重要的點還是需要注意的:課前預習,上課集中注意力聽講,課後進行必要的整理,積極思考,善於提問。
注意情緒調節 剛開學的你,或許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做完怕受到批評而擔心,或許你即將進入到一個新的學校或者班級而感到焦慮,抑或自己本來在學校就有不好的經歷或者情緒問題基礎,再次迴歸到學校而感到害怕等負面情緒。此時的你不要害怕,首先要知道在開學這個過渡時期,出現的諸如忐忑、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也需要運用一些方法來讓自己儘快地適應,儘快地從負面情緒當中走出來。
可以試一試:
(1)調整好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你可能遇到了各種挫折,此時積極的心態很重要,要知道我們很難改變環境,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看問題切忌鑽牛角尖,換個角度想,可能就會發現事情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糟。同時也可以試着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相信自己,我可以很好地應對現在遇到的困難”。
(2)主動與他人交流,合理的宣泄:無論開學的時候你是否步入一個新的環境,積極主動與班級同學交往,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對自己學習及生活的積極支持。把自己面臨的問題、壓力與朋友交流,或許他也正面臨這樣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你的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或朋友已經給了你很好的啓發。
同時也可以運用一些宣泄的辦法,比如大聲的朗讀、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果出現了你和你的家人都解決不了的心理或精神問題,要記得求助專業的精神、心理人員。
讓孩子上學更順當 家長先“穩住”
調整“開學綜合徵”需要孩子自己、家長共同努力。家長可以試試一下方法:
(1)引導孩子制定學期目標和計劃 在開學初期,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為新的學期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和計劃,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這樣的目標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否則不僅不會起作用,反而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心理壓力。
(2)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孩子面臨“開學綜合徵”,向家長進行傾訴時,家長應坐下來與孩子進行耐心的溝通,允許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情緒和壓力,對孩子表達傾聽和理解。如果家長採用責備、命令、説教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接收到的也更多是家長不接納的信號,可能還會引發親子衝突,甚至導致孩子出現極端行為。
(3)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緒,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孩子還沒有急,自己先急了,結果可能一拍兩散,引發衝突。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同時家長也要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
文/施道明
孟凡超(北京安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