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張照片,數十萬點贊!無健康碼通道,為何讓人感動?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綜合

近日,一位網友拍攝於無錫火車站的一張照片獲得了數十萬次點贊。

照片顯示,無錫火車站為使用老人機、手機沒電、無微信、無手機、不會操作等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通“無健康碼通道”。顯然,特殊通道開通獲全網怒讚的背後,是公眾對技術温度的期待。

近年來,數字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在全社會各個領域得以普及。與年輕一代熟練使用新技術享受便利相對應,老年人就醫難、買票難、付款難的狀況在各地屢屢出現。到了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更多城市相繼推出健康碼、行程碼等數字通行證,由於新技術對防控疫情有益,“碼上辦事”也日益成為眾人的共識,幾乎無人能對數字化説“不”。這極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卻也使那些不善於使用新技術的人羣,在乘車、觀影、進入小區等諸多現實場景中,感受到不友好、不方便。

也有人指出數字技術的冰冷,但與享受到便利的人羣相比,遭遇技術困難的公眾畢竟只是少數——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4.5%,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為6.7%。可見,一方面是為數不算少的民眾並不具備熟練使用新技術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的佔比又不高,甚至被戲稱為“網絡難民”的老年人羣體,相當一部分也已經習慣了數字生活。這意味着,那些真的不會用智能手機、社交媒體,也不會刷碼操作的人羣,成了真正的“容易被數字化遺忘的少數人”。獲得便利的“大多數”,很難真正意識到推崇新技術作為解決方案,將人為製造“數字鴻溝”,為另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增加阻礙。

不可否認,在疫情常態化的大背景下,“碼”上生活有其必要的一面,它的確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但公眾對此應有自己的選擇權,尤其是對於新技術使用尚存困難的弱勢羣體,管理者更應設身處地為他們設計備選方案提供便利。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和情感訴求,無錫的“無健康碼通道”才會在短時間內在網上收穫巨量點贊,這折射出公眾的一種期待: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在防控與温度之間做好平衡。

管理的温度,很多時候並不是奢望。這個假期,家中的老人也曾親歷一件與“碼”相關的麻煩事。讓他們拿着家人事先網購好的電影票二維碼照片,自行到影院機器上完成現場取票,已經不容易,但在隨後的“健康碼”環節還是出了狀況——家鄉當地的綠碼,並非所在地的綠碼,而這在不同的影院遭遇了不同結局。一家影院的檢查人員直接認可老人出示的異地綠色健康碼,但另一家的檢票人員就“鐵面無私”,要求老人必須在現場重新申請所在地健康碼,否則不予放行。這個場景或許有其象徵意義——“鐵面無私”的管理屬於照章辦事,不能算錯,但如果“前台”的服務更跨前一步、“後台”的數據共享更通暢一些,管理者留給羣眾的印象,是不是隻有一種“鐵面無私”呢?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要看它能做什麼,還要看使用者願意做什麼。只有在技術中融入了温度,它才能真正造福人類。據瞭解,目前除無錫之外,鄭州、福州、西安、青島等地也有了“無健康碼通道”或者類似的舉措。可見,對於火車站、地鐵、機場等方面而言,這樣的“新型便民措施”非不能也。只要管理者的眼中看得見弱勢者的需求,願意多想一想、多做一點,“無健康碼通道”及其背後的理念,就能夠更多出現;與數字化脱節的“少數人”,也能邁出雖慢一些卻同樣從容的步伐。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謝飛君

校對:丁丁 曉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