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公去世後婆婆讓兒媳養老,聽到孫女一席話,明白誰是晚年的依靠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都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老人在,意味着父母還在,人生尚有歸途,那是人生中的一大幸福。
可是有些家庭裏卻因為老人的偏心,導致子女之間失去手足的温情,甚至還會影響到子女婚姻的和諧。
贍養老人,孝順老人,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對一個人來説,再大的成功都需要善良做基礎,而這份善良裏面就以孝道為最重要的。
孝道里面最受爭議的就是兒媳對婆婆的孝順,根據2021年新民法典中的規定,贍養公婆不再是兒媳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很多做兒媳的倍感輕鬆和痛快,雖然説並不一定不去贍養公婆,但是有了法律法規的“撐腰”,心裏總是覺得很舒服的。
清官難斷家務事,婆媳倆因為一個男人而被牽在一起,成長和生活背景都不同,再加上有些老人本來就很固執,甚至有些老人還會因為對子女的不公而疏忽了子女的感受,這就給家庭的和諧和安穩埋下了不良因素。

朋友杏珊是個很大氣的女人,認識她的時候,就覺得她將來肯定是個賢妻良母,一定不會有婆媳矛盾的困擾。
後來,杏珊認識了現在的老公李良,因為是家裏的老大,所以李良雖然學歷沒有杏珊高,但是自己在外打拼了多年,也積累了不少的財富。
再加上常年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李良身上的穩重和成熟最吸引杏珊,兩個人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讓杏珊沒想到,也讓她心疼的是,李良那個弟弟比他受寵多了,從小到大,父母對弟弟和對他完全是不同的態度。
李良結婚的時候,父母別説彩禮和婚房,就連辦婚禮的酒席錢都沒出,稱把李良養這麼大是有恩,理應是他孝順父母,不應該是父母再繼續搭錢。
可是李良的弟弟結婚時,兩位老人卻全款給買了婚房,酒席也選在了當地最好的酒店。參加婚禮的李良有些落寞,這時杏珊卻握住了他的手,示意他不要去在意那些。

杏珊跟弟媳幾乎是前後腳懷孕生孩子,可是看到杏珊生的是女兒,而弟媳生的是兒子,婆婆直接告訴杏珊説要去照顧孫子,這面讓她自己照顧孩子。
因為自己的母親身體不好,所以出了月子後,杏珊就開始了全職媽媽的日子。照顧孩子的手忙腳亂,還有獨自面對全家事物的打理,即使杏珊再崩潰,也沒有求助過婆婆,因為她知道,即使求助了,婆婆也不會幫忙。
自從孩子出生後,婆婆特別不待見這個孫女,每次孫子和孫女去看她的時候,總是特別明顯地偏心孫子,時間久了,就連小孩子也能看出來是怎麼回事。
就在杏珊以為日子就這樣過下去的時候,公公卻意外去世了,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的婆婆心裏沒了着落。
剛開始的時候,婆婆本着小兒子去了,結果沒住一個月,就因為忍受不了兒媳的臉色,自己回了家。
後來,杏珊看着婆婆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也覺得不落忍,所以跟丈夫李良商量後就跟婆婆聊了聊。

結果還沒等杏珊跟婆婆溝通,婆婆先打來了電話,稱不能白養兒子這麼多年,現在她沒了老伴,要求李良給她養老,杏珊同意了。
老人第二天就拿着行李住到了杏珊的家裏,讓杏珊沒有想到的是,婆婆百般挑剔,不是嫌棄她做的飯菜不合口,就是對孩子各種指責,還説杏珊帶壞了孩子。
可是面對這些,杏珊從來沒往心裏去過,她一如既往地孝順婆婆,不管婆婆有什麼意見,她從來沒跟婆婆紅過臉。
一天吃晚飯的時候,七歲的孫女看到奶奶吃得香,就問道:“奶奶,我媽媽做的菜是不是很好吃?”
老人撇了撇嘴説:“湊合吃吧,你媽做的可沒有你嬸嬸做的好,你將來還是要多跟你嬸嬸學做菜,畢竟女孩子長大了是要嫁人伺候人家的。”
孩子想了一會,説:“那為什麼你還要住在我們家裏呢?你為什麼不住在嬸嬸家裏呢?還有,為什麼每次我跟弟弟一起去看你,你都把好吃的留給弟弟啊?奶奶你是不喜歡我嗎?可是我很乖的啊。”

説者無心,聽者有心,小孫女的話讓老人心裏有了波瀾,儘管杏珊馬上制止了孩子,但是卻發現婆婆的臉色已經變了。
夜裏,老人失了眠,她想了想這麼多年對大兒媳的不公平,在她最難的時候,自己一把手沒有搭過,反而如今養老了想到人家了,越想越覺得待不下去了,第二天一早自己就悄悄走了。
杏珊聊起這件事的時候,我們還有些氣不過,可是她笑笑説:“都是一家人,有什麼過不去非得計較的,再説老人都那麼大歲數了,畢竟也養育過李良,她可以糊塗,但是我們不能不孝。”
結局能夠想到,杏珊當天就去把婆婆接了回來,而老人心裏感動,從此以後逢人便説大兒媳最孝順。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很多家庭都出現過,老人仗着自己是長輩,所以對小輩百般挑剔,甚至在有能力的時候,在子女需要幫助的時候依然袖手旁觀,這就讓兒媳無形當中心裏生了怨恨。
而杏珊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大度的,她沒有計較婆婆的偏心,反而在婆婆最需要人照顧和陪伴的時候主動示好,寬慰婆婆,這樣的善良就是一個家庭中最大的福報。
人這一生,難免做過錯事,難免犯過糊塗,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所以當他們老了,其實內心還是需要我們去和解,去陪伴的。
所謂的家和萬事興説的就是如此,一家人之間,最重要的還是要對彼此心存感恩,這不是不必要的客套,而是把最善良的一面留給最親的人。
家庭的温暖和安全主要來自家人的理解和扶持,所以莫要讓怨恨掩蓋了這份温暖。

END.